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艾炷灸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1(CXCL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探讨艾炷灸改善RA的抗炎机制;观察艾炷灸对RA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试验纳入指标70例RA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抗风湿药治疗:甲氨蝶呤片(7.5mg/周)、叶酸片(10mg/周)或者来氟米特片(10mg/天),并根据病情需要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对足三里、肾俞、阿是穴进行艾炷灸治疗方法;每周2次(每周治疗间隔至少2天以上),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对两组RA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晨僵评分、DAS28评分、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F-MPQ)、关节炎生活质量测量量表简化量表(SF-AIMS2)、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量表(RA-PRO)评估以及检测常规检验血清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RS)、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RA患者血清中CXCL1、VEGF、TNF-α、IL-1β的含量。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基线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病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评价指标(VAS评分、晨僵评分、DAS28评分)、相关量表评分(SF-MPQ、SF-AIMS2、RA-PRO)、常规检验指标(ERS、CRP、RF)以及血清中CXCL1、VEGF、TNF-α、IL-1β的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艾炷灸对RA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1)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的临床症状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晨僵、DSA2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VAS评分、晨僵评分、DAS28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艾炷灸对RA患者相关量表的影响:(1)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的AIMS2-SF、SF-MPQ以及RA-PRO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F-MPQ和RA-PRO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MS2-S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AIMS2-SF、SF-MPQ以及RA-PRO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艾炷灸对RA患者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1)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ESR、CRP、R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SR有统计学差异(P<0.05),CRP、RF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ESR有统计学差异(P<0.05),CRP、RF无统计学差异(P>0.05);5.艾炷灸对RA患者血清中CXCL1、VEGF、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1)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CXCL1、VEGF、TNF-α、IL-1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CXCL1、VEGF、TNF-α和IL-1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常规西药能够缓解RA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艾炷灸能增强常规西药对RA患者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肿胀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2.艾灸治疗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疼痛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能与艾炷灸增强了常规西药对RA患者血清中CXCL1、VEGF、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有关;其效应机制之一可能是用过影响炎性因子起到了抗炎作用。3.艾炷灸治疗RA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