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和田纳西·威廉斯的救赎之路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c0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是战后至60年代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长久以来,他的作品因其人物心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作家本人扑朔迷离的性取向,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人们采用各种批评方法从不同角度解读其剧作。评论多集中在其早期三部成名作《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上,其中对剧中各式人物逃离原因的探寻一直是评论家所关注的焦点,但是鲜少有学者注意到死亡和救赎这一贯穿作家创作始终的主题。本文探讨威廉斯早期戏剧中的六种救赎方式:逃亡、幻想、欲爱、信仰上帝、宗教意义上的死亡以及艺术,分析作家在死亡阴影笼罩下选择艺术而放弃其它五种救赎方式的原因,进而揭示作家曲折的自我救赎之路。  首先,本文分析了威廉斯寻求救赎的动机,并将其归结为作家渴求超越死亡的人类普遍心理。新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尽管,死亡是世人所要面对的共同焦虑,但是独特的生活和人生经历才是造就不同人生、差异性格的根源。通过分析作家的生平,本文认为他童年的死亡创伤、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是造成作家逃离、寻求救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童年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以及伴其一生的疾病使他对死亡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认识和恐惧,在其戏剧中表现为处处弥漫着的死亡气息。种种因素的影响使他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呼吁用浪漫主义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残酷无情的现实。正是在死亡的压抑之下,在对超越死亡的渴求之中,威廉斯踏上了探寻救赎、超越死亡的荆棘之途,用他艺术家所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这一切。  其次,本文一一分析逃亡、幻想、欲爱、信仰上帝、宗教意义上的死亡和艺术这六种超越死亡的救赎方式。一.逃亡.现实环境的压力是造成作家逃亡的外因;渴望内心自由,摆脱“脐带联系”是内因。母子之间的“脐带联系”一方面为年幼的孩子提供安全保障,使他具有归属感;另一方面又成为束缚孩子成长追求自由的羁绊。因而切断这种联系必然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二.幻想.幻想是作家笔下沉湎于过去或是想象中的人物每每遇到挫折所采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幻想所带来的心理平衡暂时缓解了人物对死亡的焦虑,但过度依赖则会导致与现实脱节甚至死亡。三.欲爱.性爱对与作家来说意义重大。作家认为它是生活在封闭内心世界里的人们初次的交流,是生命的源泉。人类凭借世世代代的繁衍超越了死亡。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受清教文化熏陶,生活在视性为洪水猛兽的清教家庭里的作家来说这无疑加重了他备受死亡折磨的心灵的压力。四.信仰上帝得到救赎.这一直是西方文学探讨的主题,这一点对于出身清教家庭的作家来说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从作家戏剧中对上帝形象的描述不难发现他对信仰上帝得救这一传统救赎方式的怀疑。究其原因,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造成的。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弗洛伊德等人创建的精神分析学的出现,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西方人陷入了空前的信仰危机。“上帝死了”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宣言。弥补“上帝死了”所留下的信仰空缺成为当务之急。威廉斯幻想了一种神鸟,尽管空灵、高洁、不染尘世却也让人望尘莫及。于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救赎成为作家最后的归宿。五.宗教意义上的死亡.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其对死亡是人生终结的领会,如果将其视为宗教意义上的死亡或是如四季更迭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那死亡本身也具有救赎和超越的意义。正是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作品中才会出现基督式的人物为拯救他人而献身的场景。但是死亡本身是痛苦的、寂寞的。六.艺术.最终,艺术凭借其与生俱来的超越本质拯救了备受折磨、身心俱疲的作家。  本文以死亡为切入点,以救赎为主线,深入戏剧作品内部,以作家丰富的戏剧作品为基础,从威廉斯早期人生经历出发,结合心理分析,旨在揭示作家探寻超越死亡的自我救赎之路。他不再是别人笔下弗洛伊德式的受性欲压抑的欲望主体;也不是他人眼里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其不被世人接受的性取向的同性恋。在全新的视野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备受死亡折磨的孤寂灵魂,一个游离于工业文明社会和美国南方社会之间的敏感的艺术家为追寻人生终极意义、实现个人价值从而超越死亡所作出的跨越种族、文化和国界的种种努力。
其他文献
话语标记语通常被看作是一系列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句中发挥着标记话语中序列关系的作用,该类语言成分不影响句子的真值,只表达一种态度或程序意义。二十多年来,对话语标记语的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研究理论,评价理论已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然而对于新闻语篇的评价研究又是评价理论实证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而主要使用于新闻报道中的中国英语最
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他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讨论影响了以后两千多年对隐喻现象的解释和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隐喻研究开始从传统的隐喻观语言学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