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植物蛋白及油脂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广泛种植,大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利用盐荒地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 土壤盐渍化是降低农作物产量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大豆是对盐分中度敏感的作物、耐盐性差。因此,培育耐盐大豆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可用的耐盐育种材料,采用常规的育种技术至今尚未能培育出令人满意的耐盐大豆品种,而且进程缓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大豆进行有目的的改良,是一种较常规育种更为有效、快速的方法,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本试验采用吉林省大豆优良品种的子叶节为材料建立受体系统,进行耐盐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为培育出高度耐盐的大豆新品种打下良好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豆子叶节及转基因大豆幼苗的耐盐性研究,确定了大豆子叶节在含盐培养基上的最大耐受强度和大豆幼苗对盐的最大耐受强度,依此临界浓度对已转化的子叶节及大豆苗进行筛选。同时在同一盐胁迫下,我们对转基因大豆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与对照进行了对比,从而鉴定和评价转胆碱单加氧酶基因(CMO)和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大豆的耐盐性。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研究 1.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研究 本试验中用于转化的耐盐基因为胆碱单加氧酶基因(CMO)和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以大豆品种吉农13和吉农17的子叶节为材料,通过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耐盐基因导入大豆中,研究农杆菌转化系统的优化条件,探讨不同的侵染时间、不同的菌液的浓度等条件对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OD值)在0.5-0.6左右,侵染25min时的子叶节的侵染效果最好,并采用NaCl浓度为200mmol/L的含盐培养基对其进行筛选,同时将转化的子叶节进行分化出苗后进行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证明外源目的基因胆碱单加氧酶基因(CMO)和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已分别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同时对大豆子叶节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盐浓度下观察子叶节生长状态,并计算其成活率,从而确定大豆子叶节对盐水的耐受强度,用此临界浓度对转基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