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狼图腾》横空出世,引起国内外学者、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争议,小说发行至今十余年畅销不衰。此后,沈石溪的《狼王梦》、邓一光的《狼行成双》等关于“狼”的作品相继问世。“狼文化”一时成为火热的文学现象。2015年小说同名电影《狼图腾》火爆市场,也收获口碑与争议。如何看待《狼图腾》的成功及争议,如何探索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及社会意义,本文试从小说文体实践、国民性思考、生态批评及文化输出启示等四个方面展开探究。《狼图腾》成功之道具有多重因素。一是小说文本在叙事对象、结构模式等方面的大胆创新,其语言譬喻精妙,细节刻画入微。二是小说中草原狼的形象给予读者全新的审美体验,坚韧进取、富有团队精神的狼的形象契合了当下民族复兴的强者情怀。三是出版方出色的营销策略,包括全方位立体式营销宣传,结合名人导读效应,成功制造了话题热点,吸引了商界、文学评论界、娱乐界及大众读者的眼球,成为图书畅销的重要外因。《狼图腾》引发了有关国民性改造的争议。在《狼图腾》中,作者姜戎以“狼性”“羊性”分别象征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的民族性格,提出要以强悍游牧民族的狼性来为软弱的华夏民族输血,改造中国软弱的国民性。这成为小说文学价值的思想延伸,也激起了社会更深层面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以企业管理者、年轻读者为主的“挺狼派”宣扬勇敢、智慧、不屈、合作的“狼性”精神,呼唤改革国民积弱的“羊性”。“狼性”文化在企业管理界伴随争议而影响渐大,在民族发展观的国民性格建构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审视。“打狼派”则由文学界和评论界为主力军,深度抨击“狼性”对人性的冲击、对文明的扭曲,表达了对所谓改造国民性的“狼性论”的质疑。《狼图腾》带来关于生态的积极思考。小说批判了人性的贪欲和农耕文明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体现了浓厚的生态意识,引起了人们对于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狼图腾》中提出了耳目一新的“大命”、“小命”草原生态概念,能够摆脱人类中心主义,重新解读狼与人、人与草原的关系,呈现出人与自然生命平等存在的生态伦理观。《狼图腾》为我们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索。无论小说英译本还是同名电影,都在海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海外市场成功传输的典型案例。同时,《狼图腾》在传输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与误读,也引发一些良性思考。如寻找文学版权输出市场利益与文化利益的平衡点,保障民族文化原汁原味的传播;培养自己的优秀翻译人才,从根本上把控民族文化特质的流失与误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