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原县柏社村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和最为集中的生土建筑承载地,其地坑窑院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窑的数量逐年减少,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以往的研究中,多为地坑窑院的改造,而古村的景观形态往往被忽视,本文着重调查和研究柏社村这个典型的渭北台塬区历史村落的景观形态和构成,探讨其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及窑洞民居的构造、装饰、风俗等特点和古村落衰败的原因,为恢复古村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保护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对研究渭北传统村落的修复和改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外在生土建筑等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从科学、美学甚至统计学的角度阐述古镇保护的途径。近代我国也开始注重对传统民居聚落的修复和传承工作,其研究已扩展历史、社会形态、地理、人类、民族风俗、环境、风景园林与生态学等范畴。针对柏社村的历史遗产保护与景观修复问题,笔者按照“历史分析-文献整理—实地调研—比较对比—不同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思路,通过采访、拍摄、实地测量、绘制和文献汇总推理等途径,对该村进行了系统的、整体的、前瞻性的调查和研究。并从景观学的角度,按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归纳出了柏社村的历史渊源、地坑窑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提出了对柏社村整体改造的思路和展望。调查研究表明,在古村的保护和景观的修复上,窑院的修缮要与古村的落整体保护相结合;历史遗迹的修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同步进行;乡土文化的介入与旅游产业开发并举。这样既可拉动该地区旅游事业,又能为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激发他们爱护古村落的热情和保护古村的积极性。促进柏社村历史名村得到科学的保护和持续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历史古村和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