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苦海沉积模式 ——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沉积物可用来指示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研究湖泊沉积物特征对理解沉积动态过程及湖泊对其响应有着重要意义。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东亚季风和盛行西风的交汇地带,冬季还受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对子气候系统变化十分敏感。该区域湖泊广布,多个湖泊的沉积记录被用于晚第四纪环境与气候重建,而此前苦海沉积环境研究仅依靠单个钻孔及其年代模型,并未充分考虑到湖盆地形和不同河流输入对沉积过程的影响。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技术可以对岩芯所含元素进行快速、无损扫描,并提供高分辨率的元素强度数据用以古环境解译。然而,由于样品表面受含水量与粒度影响,其元素扫描强度结果与元素含量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先前研究虽已提出多种校正方法,但是由于操作复杂、使用条件不一等原因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尤其是对于XRF扫描结果的多元分析前处理,目前研究较少。本文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封闭咸水湖苦海西南湖滨(水深13m)与湖心(水深22m)采得沉积柱KH16与KH17,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仪对沉积物元素进行测试,借助手持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定量分析结果,探索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数据校正方法。此外,本文还结合烧失量数据,讨论成分含量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方法,并根据元素、烧失量、粒度等指标,结合年代模型,揭示苦海过去4.3千年来的沉积物搬运与沉积过程和湖泊环境变化。苦海湖水面积49.12 km2,流域由海拔4400~4850 m高的山体包围,西南部位于为阿尼玛卿山北麓,流域未发现现代冰川发育与古冰川地貌遗迹。湖盆东、北与西北发育多组冲、洪积扇系,东北部广泛分布小型风成沙丘。苦海现为封闭湖泊,在非结冰期有3条主要河流向湖内输送物质,其中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东部山脊,流经湖东部大型洪积扇系,具有较强的冲刷、剥蚀和搬运能力。另一条主要河流位于西南部,该区域湿地密布。此外,湖盆内多条河流只在夏季汇入,雨季能形成小型冲积扇。苦海西北、西南和南部有三座岛,南部最大岛面积0.73 km2,距湖面高度85 m。苦海湖泊流域主体NE-SW向条带状出露志留纪龙通片岩、石炭纪生物碎屑灰岩、二叠纪片麻杂岩和雪穷糜棱片岩;三叠纪浊积岩和二叠纪蛇绿混杂岩分布在流域西南与东南部;二叠纪中基性火山岩在流域西南斑状出露;第四纪洪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环湖分布,尤以湖东、北和流域西北部发育较多。流域内地表土壤层薄、植被分布稀疏,主要由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和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类群组成。研究区受东亚季风与西风控制,夏季温暖潮湿,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全年平均气温为-3.3℃,年平均降水量332.4mm,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平均蒸发量为1000mm。全年近地面主要为北风。湖盆呈碗型,2015年6月测得湖泊最大水深22.3 m,温跃层出现于6-8 m水深处,也受到夏季季风产生的湖水混合影响。11月到次年3月湖水结冰,厚度达30~50 cm。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原始数据的校正方法主要包括:单位时间计数法、元素比值法、对数比值法、化合物转换法和总计数法。其中,单位时间计数法主要校正不同测试时间造成的强度误差,对表面粗糙度造成的影响校正效果有限;元素比值法与对数比值法都能提升元素相对含量的精确性,但是分子与分母主要依赖分析者的主观选择,且所选分母的元素相对标准偏差不能过高;化合物转换法将所测元素转化为沉积物中的氧化物组分后,按照对应比例加成至100%进行校正,然而Rb、Sr等元素难以直接转换成氧化物等化合物形式,而将Ca的强度变化单一转换成碳酸钙含量也存在较大误差。相较而言,总计数法的原理简单,能对测试结果中的绝大部分元素进行校正,且不存在主观选择的问题。对比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结果与手持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定量分析结果可知,80%所选元素校正的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结果经总计数法校正后准确度有所提升,这表明该法可用于消除由明显的岩性变化导致的信号误差,尤其适用于多元分析前的元素校正。样品分组可以将岩性或化学组分相似的样品合并呈现,并对其特定过程进行讨论分析。本文运用两种方法进行样品分组:多项比较检验对各组的某一元素进行方差分析,根据特定的显著水平划分相似组进行合并,适合于对岩性特征清晰、分辨率高的数据进行某一组分的相似性比较;K均值聚类则关注样品的化学组成,首先根据轮廓系数与误差平方和,结合岩性特征选择合适的中心数(即组数),使不同样品根据特定的地球化学特征(即中心)进行分类。苦海沉积物岩性复杂,且多具成层性,更宜使用K均值聚类。结果显示,KH16样品可分为有机质组、碳酸盐组、基础组和灰色高Ti组;而KH17样品可分为碳酸盐组、基础组和高Ti组。烧失量与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结果等组分数据在进行多元分析前需要充分考虑假性相关等统计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使用中心对数比法与加法对数比法对烧失量与校正后的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结果进行转换,再对转换结果进行标准化以消除不同量纲造成的影响,之后对两根沉积柱与各分组进行主成分分析与层次聚类,揭示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其指示的不同过程。结果显示,有四组主要组分:碳酸盐(Ca、Sr和CO3%)、外源碎屑物质(Fe、Rb、K和Ti)、背景组成物质(Al和Si)和有机质(OM%)。在碎屑物质的组分中,Fe与Rb表现出极高的相似度,可能都为粘土矿物等细颗粒物质组成元素,经河流悬移输入湖泊中。然而,在不同的样品分组或不同的时期内,各元素组分关系及其指示的意义会有所差别。例如,KH16中有机质组的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增加除了反映较好的水热条件外,还可能与径流携带的营养物输入有关;KH17沉积柱的0-202cm段的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Ca不仅受蒸发作用影响而以碳酸盐的形式沉淀,还可能有外源输入的少量贡献。因此,在使用元素讨论沉积过程和指标前,需充分考虑样品的特征与流域背景,选取合适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组分数据的关系变化情况和可能原因。比较两根沉积柱记录的沉积过程可知:位于湖滨的KH16对径流变化更为敏感,各指标变化剧烈,岩性变化显著;而位于湖心的KH17处在较为稳定的环境,能较好地记录湖泊的水位变化。多元分析结果表明,两根沉积柱中的Ti都属外源碎屑物质组,可用来指示径流影响的强弱(尤其适用于对径流变化更为敏感的KH16);Rb/Ti和粘土含量可以反映细颗粒物质的输入与沉积情况,其值较高可指示相对稳定的湖相环境或较高湖面;Fe与Mn主要来源于外源输入,但它们对氧化还原条件的敏感性不同,在缺氧的深水条件下,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处于还原环境,Mn易溶解,难以沉积下来,因此较高的Fe/Mn反映相对还原的沉积环境,指示较高的水位;CO3%受到水温与水分供给的影响,在KH16中碳酸盐含量较高且波动显著,主要与径流等水分供给频繁变化有关,而KH17位于湖心,所含C03%总体较低,其峰值可指示干旱事件或时期;Sr/Ca可作为辅助指标反映盐度变化;OM%主要指示流域初级生产力与水热条件。多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苦海在过去4.3 ka经历了 6个阶段的水位变化:4.3-2.9 ka BP总体较为干旱,苦海湖水位低,KH16所在位置为湿地环境,初级生产力高,其中4.1-3.7 ka BP河流影响显著;2.9-1.5 ka BP湖泊水位增加,但KH16所在位置的入湖河流可能在2.6-1.6ka BP出现改道或流量锐减的情况;湖泊水位于1.5-1.0ka BP降低,而后回升至较高水位(1.0-0.6ka BP),这可能与中世纪暖期有关;0.6-0.1 ka BP水位再次出现降低,可能受小冰期的恶劣气候影响,湖泊处在相对寒冷干燥的环境中;之后,气候转好,湖泊水位增加,盐度降低,初级生产力出现大幅增加。本文仅对两根沉积柱的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数据和烧失量数据进行解译分析,缺乏其他指标的数据支持,因此可能在解释两根沉积柱的差异时存在局限性。未来,结合湖内其他沉积柱及指标信息进行对比有助提升过去4.3 ka湖泊水分供给变化的解译,也能更好地理解水分与物质来源、流域局地的沉积过程以及与气候的交互过程。
其他文献
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甚至是掠夺性的开发,资源型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正逐渐衰弱和消失,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薄弱、城市发展边缘化加速、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所以,研究如何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解决此问题,地方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承担着提供就业、提升经济活力、促进市场竞争的重任,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财务记录低效、抵质押品缺失等顽症,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烦、难、贵的问题。我国长三角地区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在经历了2007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企业联保互保信贷危机之后,该地区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问题尤其突出。信用保证基金得益于产业链金融的结构特点和
创新是新创企业创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创新实践中,技术逻辑导向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毋庸置疑。采取技术逻辑导向战略的企业会在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模仿创新或自主研发先进技术,进行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以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新需求,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甚至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潜力。但是,从实际观察中发现,虽然同样采取技术逻辑导向战略,新创企业也并非都能转为成熟企业。通过理论与实际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连续4年将主题锁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产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自建国以来,我国种业产业化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四自一辅”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四化一供”时期,但这两个阶段并未真正实现种子产业的市场化运营。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中国
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届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2017届高校毕业生预计会达到795万人,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毕业难问题引发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有些人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回报率降低,减少对教育的投资,甚至放弃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机会,导致目前的阶层固化问题更加严重。所以,研究当前城乡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对于
农地规模化经营对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的现实来说,是当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中解决农村耕地抛荒,农业从业者减少的重要途径,这也关乎着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升级的重要作用。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有效支持。本文基于对安徽省皖北地区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对规模经营的必要性以及规模经营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了当前作为外部性资金来源的政府补贴、金融渠道贷款、非正规渠道借款和农
财政政策产出稳定效应一直受到西方各经济学派的广泛关注,属于国内外财政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关于财政政策产出稳定效应,国内外研究仍存在争议,而且探究我国财政政策产出稳定效应大小及阶段性变化,可以更准确判断我国财政政策的产出稳定有效性,可以确定随着制度改革和发展阶段变化,我国财政政策的产出稳定效应是否得到了提高,还能对关于财政政策的产出稳定效应的相关理论进行检验。基于此背景,本文考察了我国
河道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河道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河道的自然形态遭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被破坏、景观杂乱无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景观基础设施是一个新的拓展领域,它将基础设施与景观巧妙结合起来,试图探索一种新的途径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所面临的众多问题。此次设计主要探索河道景观基础设施结合经济、生态、人文等多种效益下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由于忽略了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出现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等草原恶化现象。为了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2002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等一系列草原保护政策,同时这些政策的实施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草原禁牧的背景下,对半农半牧区的辽宁省建平县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评析,讨论草原禁牧对辽宁省建平县畜牧业发展的冲击。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
环境问题作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课题,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背景下,都引起了政府和研究学者的足够重视。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建设,对环境风险的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释水平理论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从时间、空间、社会和概率四个维度,对诸多社会现象做出了有力的解释,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在环境心理学领域的运用。个体的心理表征会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而心理距离的变化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