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超声内镜技术对678例来我院诊治的临床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及其周围邻近器官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探讨超声胃镜对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再行超声胃镜对胃以及周围组织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不同,总结超声胃镜检查的优点以及不同病变在超声胃镜下的具体指正。超声内镜为在内镜头端按有超声探头的内窥镜,在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中可以排除肠道脂肪、气体以及骨骼对超声波的干扰,有利于对患者胃内以及周围组织病变的检查。 本研究中采用的超声内镜为ALOKAa5超声胃镜,探头为5兆赫及7兆赫;使用胃镜为olympus-XO240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胃隆起性病变后,再行超声胃镜检查。患者常规胃镜术前准备,禁食10小时,检查前15分钟肌肉注射地西泮和山莨菪碱各10mg,采用脱水浸泡法进行超声胃镜检查,观察病灶的大小、回声、边缘、起源、邻近组织情况等。 结果: 通过对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期间参与本研究的678名患者的结果分析。消化道内病变分布部位按照食道、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降、肠道几个部位进行分类。其中病变在胃窦部位所占的比例最大为22.35%;其次为十二指肠球部以及食道分别为21.12%、20.12%。其中在贲门、十二指肠降段以及肠道中的病变所占百分比最低。胃内隆起性病变共345例,其中外压造成的胃内隆起为114例;非外压造成的隆起共231例;造成胃内隆起性病变最常见的病例类型主要为息肉以及固有肌层间质瘤;胃周围组织病变共333例,其中胆总管下段病变占1/3以上,胆管中病变最常见为胆总管下段结石87例,其次是胆总管下段癌30例。胰腺部位主要病变为恶性肿瘤,十二指肠与胆胰交汇处常见为降段巨大憩室37例。胃周围组织病变中肿瘤病变共145例,非肿瘤188例。按照病理切片为金标准,肿瘤类病变以及非肿瘤类病变诊断准确率由高到低分别为EUS、MRI、CT;所有病变检出率EUS最高为90.39%;其次为CT为72.97%;最低为MRI为71.37%。超声内镜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MRI以及CT。MRI的检测水平整体高于CT. 结论: 超声内镜明确胃内隆起性病变的起源、侵犯的深度以及性质,明确鉴别消化道壁内隆起性病变及壁外压迫,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在对胃组织周围病变进行检查诊断时,超声内镜的诊断正确率较MRI以及CT更优。超声内镜对胃隆起性病变以及周围组织病变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