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家诗”研究的对象并非指狭义上通行本《千家诗》,而是指广义上书名中含有“千家诗”者。现代通行本《千家诗》多以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为基础,但实际上,“千家诗”的形成存在一个历时的过程。本文从版本与内容两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千家诗”从诗歌选本到蒙学书籍的演变过程。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了“千家诗”的历代版本。“千家诗”自南宋成书以来,便不断被刊刻,流传颇广,出现了三个阶段性的选注本: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黎恂《千家诗注》。其中,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目前可知版本有四个,四个版本在目录与内容上稍有出入;谢枋得、王相《五七言千家诗》为谢枋得《增补重订千家诗》与王相《新镌五言千家诗》的合订本,其内部版本多样;黎恂《千家诗注》成书于清光绪年间,成书较晚,各版本之间内容并无差别。该部分主要依据国家图书馆馆藏“千家诗”、首都图书馆馆藏“千家诗”、陕西省图书馆馆藏“千家诗”、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千家诗”,从历时的版本角度出发,勾勒“千家诗”的发展过程。第二章分析了《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选诗内容,考察了《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门类来源。《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是一部类编诗集,编订目的是供人唱和与日常习读,故其选诗内容全面,包括自然事物与人为事物的各个方面;门类在借鉴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依照所选诗歌的内容进行归类,划分细致。《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为首本“千家诗”,其在题材内容与编辑体例上为后代“千家诗”提供了借鉴。《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中还选录了一类较为特殊的诗体:集句诗。可见,编纂者意在突破常规与求全求广的编纂思路。第三章研究了《五七言千家诗》《千家诗注》对前代“千家诗”的继承与各自的创新之处。《五七言千家诗》在《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基础上进行编选,只选录五言与七言,选诗内容更加简洁,促进了“千家诗”的普及。《五七言千家诗》中王相对选录的诗歌做注,注解附会过多,有失诗歌原意,但开辟了对“千家诗”做注的道路。后黎恂删去《五七言千家诗》中不适宜儿童阅读的诗歌,并以考据的方式,多方引证前贤评论,对“千家诗”重新做注。经黎恂改进后,“千家诗”成为了蒙学意义上的书籍。第四章总结了“千家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增补本、重订本、重选本以及注解本和新编本。增补本、重订本、重选本为新中国成立前出现的版本,增补本与重订本意在对前代“千家诗”进行完善,重选本多是基于编选者的意图,重新选录诗歌。及至现代,出现注解本与新编本。注解本以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对“千家诗”进行注解,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诗歌;新编本或意在纠正旧本“千家诗”的不足,或意在使“千家诗”适应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