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做出的影响社会经济方面的一切行为措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关系到货币政策运行的效果,是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桥梁,是形成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和控制有助于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管理宏观经济的职能。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及金融产品的丰富,学术界及货币当局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否仍然适合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产生了广泛的争议。因此探索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保证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众多经济学者的研究内容,学者们总结出来了众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和思想,包括价格型理论、数量型理论、泰勒理论、普尔理论及货币供应量层次加权的思想。由于经济环境的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选取的数据不同及其他等原因,导致最终研究的结果不同,其中凯恩斯学派主张的利率目标和货币主义学者主张的货币供应量目标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研究争论的焦点。在研究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展变化历史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的选取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研究比较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M2+(在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基础上添加当年发行的商业票据形成的货币供应量),第一次尝试性的分析了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有效性是否优于货币供应量M2的有效性。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的数据,经过向量自回归分析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得到:票据可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经过修正后的货币供应量M2+的有效性优于现行的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目前,中央银行可在现行的货币供给量基础上尝试修正货币供给的口径,以缓解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额有效性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