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级斗争到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径选择的历史转变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8785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和价值选择。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自觉同时契合中国社会的特点,努力探索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即在差异中共生、在矛盾中发展的和谐社会模式的建构路径;并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科学发展观”两个逻辑层次的历史转变,其间有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有成功的实践经验,诸多规律性的认识在探索中逐渐被揭示。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理论与实践、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对中国共产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径选择的历史转变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与横向的空间剖析。第一章,从思想史的维度追溯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这是本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从历史的视角考察了四代中国共产党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这是本论文的逻辑展开;第三章,从逻辑发展的向度即政治层面、经济维度、文化视角、社会透视四个微观层面纵向剖析中共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路径选择的历史转变,这是本论文的逻辑深入;第四章,从哲学的层面总结中共构建和谐社会路径选择历史转变的若干启示,就是我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消除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消极效应,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克服工具主义理性的片面张扬,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必须防止利益整合中的简单粗暴倾向,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努力实现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现代化;这也是本论文的逻辑归宿和趣旨所在。
其他文献
在我国百年来西方法律移植的历程中,典权制度作为中国传统交易习俗的遗产,一次又一次地面临“民法”这个外来法律的审视、解读与定性,其与成文民法的关系,也是历经了一系列的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学习方式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发生了一些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于西部偏远的农村学校,不少学生由于学习方式等原因使得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