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没有产生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也未形成全面的理论,且将拖延视为消极词汇已成为学术界的主流,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被试对拖延的认知、积极拖延纳入研究,编制、修订硕士研究生拖延相关问卷,收集数据并做T检验、方差、相关及回归等分析,探讨硕士研究生在对拖延定义的不同认知下,其拖延倾向、A型性格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硕士研究生在八项主要活动上的拖延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阅读学术文献资料、发文章/写研究报告、撰写学期论文/课程作业、综合能力提高、开题/毕业论文撰写、参与性任务、一般日常活动、做实验/课题研究。 (2)硕士研究生总拖延程度上,专业、性别、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都对其造成了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拖延程度文史>经管>理工;女生>男生;研三>研一>研二;研一、研三拖延程度上女生>男生,研二拖延程度上男生>女生。 (3)对拖延定义认知的不同不显著影响拖延程度,但显著影响拖延感受、减少拖延意愿、积极拖延、拖延者特征评价。具体表现为:相比拖延中性定义认知的被试,消极定义认知的被试更倾向于认为拖延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更倾向于想要减少自己的拖延倾向;积极拖延总分及三个维度分数显著较低;更多给予拖延者消极评价,更少给予拖延者积极评价。 (4)不同拖延定义下,拖延程度、积极拖延、A型性格与学业成绩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而且在不同拖延定义下,能得出不同的积极拖延总分及其因子、A型性格总分及其因子对学业成绩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本研究把被试对拖延定义的认知(包含中性定义与消极定义两类)纳入问卷,有效减少了研究者与被试间对“拖延”的认知差异,使得研究过程更加严谨,研究结果更加客观;探讨了积极拖延与被试对拖延者的消极、积极评价,拓宽了对拖延特点的认识和对拖延传统意义上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已有研究,而且也可以为将来对拖延的干预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