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东关系是股东之间除正式契约以外通过隐形契约、非产权关联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特定联系,是潜在于公司股东之间的私人资源。亚洲地区普遍存在着关系资本主义,尤其在以关系导向和关系支配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社会。秉持以往“股权控制链”的研究范式,目前的文献基本都简单地以持股比例为依据将股东划分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然而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重新划分了公司的权力分布、地位格局。这种关系是在现有法律、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保障契约顺利履行的替代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正式制度的缺陷,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但也由于关系的多样性、隐蔽性,成为关系网络内成员机会主义行为的温床。中小股东可以凭借与控制性股东之间的隐性契约和非产权关联等复杂的节网关系共同构成“关系内股东”,享受更有利的利益安排,使得制衡力量失效,从而影响公司内部治理效率。 那么,股东关系的存在帮助公司提升效率了吗?本文选择研究公司前十大股东中除第一大股东以外的其他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之间的关系类型,并通过考察上述股东关系对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及价值的影响来厘清这一问题。本文选择现金持有角度切入,是因为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普遍持有高额现金的现象引起了普遍关注,现金持有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直接关系企业资产的配置及流动性风险管理,而高额现金又极易被代理人随意使用和侵害。那么,股东关系影响企业的现金管理效率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文进一步考察了股东关系在企业自由现金流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中的调节效应。将股东关系研究纳入了公司治理研究领域,可以探索股东的不同关系类型对企业现金持有产生的效应,关系股东是否能利用在董事会的影响力加强巩固这种效应,从而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公司股东如何实现全面控制、合谋、获取私有收益等重要问题的理解。 本文首先对股东关系、现金持有水平与价值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回顾了前人对这三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将股东关系作为研究角度的文献并不多,且大多以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更没有相关文献直接考察股东关系对现金持有水平与价值的影响。所以,在对这三者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2005-2015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关系类型、影响力两方面构建股东关系的量化指标,利用现金持有价值模型,系统研究了股东关系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或股权性质相同的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较高,现金持有持有价值降低,表现为现金持有的“代理观”,其作用机制是,存在此两类股东关系的企业容易对自由现金流产生低效率的投资行为;相反,股东同为发起人的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较低,现金持有价值增加,表现为现金持有的“权衡观”,其作用机制是,存在此类股东关系的企业能抑制对自由现金流的低效率投资行为。同时,关系股东能利用在董事会的影响力加强巩固上述效应。总体上看,股东之间同时存在多种股东关系会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价值。 本文将股东之间以非正式契约为基础的特殊关系纳入公司治理研究范围,首次从股东关系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研究对现金持有效应及作用机制的认识,在关系型的股权结构上重新解析现代公司的代理冲突、战略选择以及所产生的经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