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腰椎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的测量及临床特点目的:测量腰椎各节段(L1~S1)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的距离,分析此距离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2月行腰椎MRI检查的100例腰痛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测量每位患者腰椎各节段在椎间盘水平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至后正中线的距离,分析其在不同节段的分布规律,比较不同性别与该距离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椎间盘水平,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到腰椎后正中线的距离存在较大不同从L1/2-L5S1该距离逐渐增大(P<0.05)。不同性别在同椎间盘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性别不同椎间盘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L1/2~L5/S1,其平均距离逐渐增加。结论:国人腰椎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随着节段的升高逐渐缩小,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术前MRI测量可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切口定位提供依据。第二部分: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早期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治疗3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Ⅰ~Ⅱ度退行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均为单节段融合。结果:手术时间127~209(均值168±41)min;术中出血量23~361(均值192±169)ml;术中X线照射时间72~136(均值104±32)s;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4~3.8(均值2.6±1.2)d。疼痛VAS评分术前(均值7.20±1.02)分,末次随访(均值1.71±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100%。未发生并发症。X线片显示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结论MIS-TLIF对腰椎的解剖结构破坏小,对椎旁肌肉的剥离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有效、安全、损伤较小的手术方法,可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椎间盘病变、≤Ⅱ度以下腰椎滑脱的患者;但手术时间较长,医患X线暴露较多。第三部分:Wiltse入路微创与开放术式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比较目的:比较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骨科,因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分别行Wiltse入路MIS-TLIF(MIS-TLIF组)和开放TLIF(TLIF组)治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MIS-TLIF组36例,TLIF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3天肌酸激酶(CK)水平,术前及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及成长指数(ODI)。结果: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3天CK水平均少/低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Wiltse入路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并能减少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量,使得患者可以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