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伴有不同复杂程度影像学特征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定义、分类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手术治疗的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影像学评价标准选出221例并按照影像学表现的复杂程度分成3组:轻度复杂组79例,男性48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54.9岁(31岁~74岁),平均病程26.1个月(6-250月);中度复杂组89例,男性61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9.5岁(27岁~80岁),平均病程36.7个月(6~250月);重度复杂组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2.8岁(33岁~80岁),平均病程43.0个月(6~240月)。术前和术后使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颈脊髓病判定评分[1](JOA score)评价神经功能并计算术后改善率。分别统计3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特征,(1)方差分析对比3组病例术前JOA评分及其术后改善率,分析影像学表现的复杂程度和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2)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影像学要点和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3)分析221例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1)轻度复杂、中度复杂、重度复杂3组的术前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依次分别是(9.6±0.24)分和58.33%±1.31%,(7.2±0.20)分和47.33%±1.33%,(6.6±0.23)分和44.60%±1.18%;组间术前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方差分析,α=0.05,P<0.003);(2)脊髓受压程度的轻(受压程度<1/3)、中(受压程度1/3-1/2)、重(受压程度>1/2)3组的JOA术后改善率分别是59.42%±2.50%,54.66%±1.13%和44.60%±1.18%;各影像学要点与JOA术后改善率存在线性关系,其中发育性椎管狭窄和后纵韧带骨化对JOA术后改善率的影响最大;(3)221例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的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优3例,良好111例,可103例,差4例,优良率51.58%;ACDF+ACCF组中3例患者术后24小时出现椎旁血肿,急诊手术行血肿清除术,未造成神经功能缺失,术后3月随访恢复良好;1例后路C1-C7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后出现双侧颈5神经根麻痹,术后6个月随访时自行恢复;2例窄基底后纵韧带骨化前路术后和1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出院前顺利拔除引流管,切口甲级愈合,3例术后出现轻度饮水呛咳,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6周随访时恢复正常。结论:1.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根据影像学表现的复杂程度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2.依据影像学标准选择适当手术方式治疗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良好。3.单纯依据影像学特点对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分类具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