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临床试验中,主要针对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通过对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取穴疗效与常规循经辨证针刺疗效的观察与对比,探索和完善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思路和方法,本次研究以心肾不交证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为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提供更加高效的方法。方法:本次研究共筛选出66例围绝经期失眠症属心肾不交型的患者,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按1:1的比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为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组,后者为常规循经辨证针刺组。每组各33例且均使用毫针针刺,并在针刺得气之后需要留针25min,每周三次,隔天一次,四个星期为一疗程,总共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选穴不同,前者选用先针刺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再加用辨证选穴的方法,而后者则选用先针刺常规经验主穴,再加上针刺辨证选穴的方法。运用国内改良的Kupperman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3个时间点进行评估,将患者在这3个时间点中,运用上述两个量表的所有评分,都归类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其治疗前后的减分率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成果:治疗前,对比的基线指标有:①年龄;②病程;③治疗前各项目评分;结果提示两组基本无明显差异,是有可比性的。疗程结束后,分析结果如下:1、睡眠质量评价(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的PSQI评分,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两组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改善都有一定的疗效;(2)组间比较:在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对比两组的PSQI评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两组疗效相当。2、围绝经期症状评价:(1)组内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与治疗1疗程后的Kupperman量表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病例治疗前与治疗2疗程后的Kupperman量表评分比较,亦均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两组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改善均有一定的疗效;(2)组间比较: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Kupperman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两组的Kupperman量表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方面,治疗组的效果更好。3、疗效比较:(1)治疗结束后,两组睡眠质量的总体疗效如下:治疗组:总有效率90.32%,显效率61.29%;对照组:总有效率87.10%,显效率45.16%;两组总有效率相当,两组对睡眠质量的改善疗效差异不显著(p>0.05)。(2)两组围绝经期症状的总体疗效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显效率61.29%;对照组:总有效率83.87%,显效率35.48%;两组改善围绝经期症状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方面,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子午流注纳甲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失眠均有效;2.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两组的效果相当;3.在改善围绝经期诸症方面,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明显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