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黑斑病是梨树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广泛发生的世界性病害之一。在亚洲国家发病严重,在梨进出口贸易中已受到进口国的严密注视。为有效防治梨黑斑病,解决生产问题,本文研究了梨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Japanese pear pathotype)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病菌致病力分化,不同梨品种对该病的抗性评价,筛选了离体条件下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916离子注入突变体E-29和能较好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化学药剂嘧霉胺,筛选了E-29和嘧霉胺复配的最佳配比,并进一步测定了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整个研究结论如下: (1) 2003年在江苏省农科院园艺所梨园采集梨黑斑病病叶,经分离、培养和鉴定,获得24个梨黑斑病病原菌菌株。 测定了24个梨黑斑病病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PSA平板上培养,其生长学特性(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以及菌落厚度)有显著不同。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最适生长相对湿度为98~100%,孢子萌发必须具备相对湿度98%以上的高湿条件,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菌丝最适生长pH值为7~8,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8,病原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的pH值会发生改变。该病原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硫酸胺和氯化胺会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随时间推移,链格孢菌的产孢性状、菌落性状会发生变化。用CTAB法提取了24个菌株的DNA,并用特异引物扩增出18个菌株序列,对其中8个菌株的PCR产物进行测序,聚类分析发现链格孢8个菌株间存在遗产变异。 测定了24个梨黑斑病病原菌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在24个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占20.8%,中等致病力菌株占70.8%,弱致病力菌株占8.3%。比较发现2005年喷雾法接种和涂抹法接种所测定的菌株致病力相关性较高为69.69%。另外,我们还比较了菌株的致病性与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以及菌落颜色的相关性,发现菌株的致病性与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30.05%和7%;但是与菌落颜色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颜色越深,致病性越强。 (2) 田间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了不同梨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无论是田间自然鉴定还是田间接种鉴定,华酥、黄花、早酥、丰水抗病性最强,占供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