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Japanese pear pathotype)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的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wj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梨黑斑病是梨树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广泛发生的世界性病害之一。在亚洲国家发病严重,在梨进出口贸易中已受到进口国的严密注视。为有效防治梨黑斑病,解决生产问题,本文研究了梨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 Japanese pear pathotype)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病菌致病力分化,不同梨品种对该病的抗性评价,筛选了离体条件下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916离子注入突变体E-29和能较好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化学药剂嘧霉胺,筛选了E-29和嘧霉胺复配的最佳配比,并进一步测定了复配剂对梨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整个研究结论如下: (1) 2003年在江苏省农科院园艺所梨园采集梨黑斑病病叶,经分离、培养和鉴定,获得24个梨黑斑病病原菌菌株。 测定了24个梨黑斑病病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PSA平板上培养,其生长学特性(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以及菌落厚度)有显著不同。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最适生长相对湿度为98~100%,孢子萌发必须具备相对湿度98%以上的高湿条件,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菌丝最适生长pH值为7~8,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8,病原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的pH值会发生改变。该病原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硫酸胺和氯化胺会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随时间推移,链格孢菌的产孢性状、菌落性状会发生变化。用CTAB法提取了24个菌株的DNA,并用特异引物扩增出18个菌株序列,对其中8个菌株的PCR产物进行测序,聚类分析发现链格孢8个菌株间存在遗产变异。 测定了24个梨黑斑病病原菌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在24个菌株中强致病力菌株占20.8%,中等致病力菌株占70.8%,弱致病力菌株占8.3%。比较发现2005年喷雾法接种和涂抹法接种所测定的菌株致病力相关性较高为69.69%。另外,我们还比较了菌株的致病性与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以及菌落颜色的相关性,发现菌株的致病性与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30.05%和7%;但是与菌落颜色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颜色越深,致病性越强。 (2) 田间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了不同梨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无论是田间自然鉴定还是田间接种鉴定,华酥、黄花、早酥、丰水抗病性最强,占供试
其他文献
细密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画种,在中亚美术的发展和演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国内外学者对于细密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美术价值。事实上,细密画对于中亚历史文化的研究亦有
现代主义设计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简约而实用。与此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烦恼。人们在享受现代设计赐予的恩惠和便捷的同时,又因为生活节奏的加
高速公路公司特点明显,它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服务,是一种无形的准公共产品,要做到美名远扬,就要拥有良好的服务品质,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品牌是效益之源,这一无形资产能
<正>近10多年来,随着病毒核酸检测(NAT)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常规应用,输血传播感染(transfusion transmitted infection,TTI)的风险已经明显降低。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的
SOA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的Web服务已经在互联网上发布并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其所遵循的协议或架构风格,Web服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为建立柴胡多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比较分析了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野生与栽培柴胡中黄酮类成分含量。以芦丁为标准品,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在520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显
目的:观察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1H-MRS在急性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塞
以水性聚氨酯为粘结剂,短切碳纤维为导电填料,制备了系列不同电阻率的导电涂料,研究了导电涂料中碳纤维对表面电阻率、雷达波透过率及RCS的影响,并通过调节涂层碳纤维含量实
以白背三七枝条为试材,研究3种生根剂对白背三七不同成熟度插条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插条成熟度对扦插生根长度无影响,3种生根剂对白背三七枝条生根均有促进作用,以有效
目的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在治疗早期外周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10例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的患者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