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011年11月和2012年7月在黄海6条典型断面上开展水文和悬浮体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各断面水体在夏、秋季的温度、盐度、浊度和叶绿素a含量等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夏、秋季黄海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和输运变化规律,进而探讨浮游生物以及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等重要水文过程对黄海悬浮体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黄海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受地理位置和环流结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秋季,黄海暖流对南黄海中部海域影响较大,影响范围向西最远能够扩展到50m等深线处。温盐跃层主要存在于水深超过40m的海域,跃层深度位于30-40m水深处。夏季,黄海冷水团覆盖了黄海大部分海域,其南端可以越过33.5°N,向西可达122°E;北黄海早于南黄海形成稳定的冷中心,中心温度低于5℃。长江冲淡水向东北方向扩展,最远能够越过124.5°E,到达济州岛西南海域。(2)黄海沿岸流携带的入海沉积物对B断面、36°N断面、35°N断面和CJ断面影响显著,在山东成山头附近、山东半岛南部以及黄海南部形成了悬浮体浓度的高值区。由于苏北沿岸水的汇入,黄海沿岸流在侵入CJ断面时,悬浮体含量相比穿过35°N断面时提高了5-8倍。(3)黄海悬浮体平均粒径的总体分布规律为:夏季比秋季粗,外海比近岸粗;底部冷水域悬浮体平均粒径比中上层细。这一分布规律是由物源因素、生物因素、再悬浮因素及絮凝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4)黄海冷水团的存在对悬浮体分布特征影响显著。一方面,温盐锋区能够阻隔冷水团外围的悬浮体进入其内部,限制了近岸悬浮体向黄海中部的运移;另一方面,夏季温盐跃层限制了底部营养盐向表层的传递,并在跃层下部的次表层形成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最大层,进而改变了悬浮体的垂向分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