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化学原料之一,全球年产量大约超过360万吨。BPA主要用于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树脂的制造,由于这两类塑料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BPA在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在地表水、土壤、空气、食物、饮用水、机体中均有检出。BPA是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既有类雌激素活性,还能产生抗雄激素效应,能影响雄性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功能。已有研究证明BPA是通过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介导的途径干扰AR发挥正常功能来产生抗雄激素效应,但是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开展BPA干扰AR活性的机制研究,为BPA的毒性机理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并深入探讨典型EDCs对不同甾体激素受体产生选择性干扰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BPA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仓鼠卵巢癌细胞系CHO-K1细胞为研究模型,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Western Blotting、免疫共沉淀、细胞免疫荧光等实验技术,检测BPA对AR转录活性、AR降解和稳定性、AR与伴侣蛋白(90-k Da heat shock protein,Hsp90)解离以及AR转核等功能的影响;并结合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方法模拟分析BPA与AR的结合模式,来探究BPA干扰AR活性的分子机制。在本研究中,细胞活性实验结果表明,BPA在10-10-10-4 M浓度范围内对CHO-K1细胞无毒性。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BPA在10-9-10-5 M浓度范围内对二氢睾酮(5α-dihydrotestosterone,DHT)诱导的AR转录活性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BPA能与AR的配体结合区域(ligand binding domain,LBD)稳定结合,并形成良好的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且BPA的结合可使LBD的结构趋于稳定。BPA在浓度为10-7-10-5 M范围时能够显著抑制由DHT引起的AR稳定化作用,且BPA在浓度为10-5 M时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使AR蛋白的表达量下降了48%。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10-7-10-5 M浓度范围内的BPA能显著抑制由DHT诱导的AR与其伴侣蛋白Hsp90的解离。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了BPA能够抑制AR在DHT诱导下的转核过程。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BPA作为一种典型EDCs,影响AR作用机制的多个环节,如配体-受体结合、AR蛋白降解与稳定化、AR与Hsp90解离、AR转核过程等,从而产生抗雄激素效应。这项研究为进一步了解BPA对AR拮抗作用的精确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