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动物源链球菌的耐药性现状及其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猪链球菌2型的耐药性与毒力之间的关系及其该菌感染后引起小鼠肝药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作为质控菌,比较了药敏纸片法、琼脂两倍稀释法及微量稀释法对耐药率判断的相关性;并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30种药物对临床分离动物源链球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以NCCLS的临界浓度做为判断标准,判定了动物源链球菌对30种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测得的耐药率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微量稀释法测定的MIC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菌株以耐药菌为主,且91.64%的菌株呈多重耐药(耐3药以上)耐药谱型达57种,耐药谱型达57种;对磺胺类药物(83.3%~91.7%)、氨基糖甙类药物(85.2~88%)、四环素类(74.1%)、林可胺类(52.8~59.3%)、大环内酯类(36.1~69.4%)耐药性最为严重,对青霉素类(19.4~34.3%)、头孢菌素类(9.3~47%)、泰妙灵(38%)和喹诺酮类药物(36.1~61%)耐药性次之,而氯霉素类氟苯尼考对所选菌株大都敏感,菌株耐药率为9.3%;检测了所有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菌株是否产β-内酰胺酶,结果均为阴性。 交叉耐药结果表明,青霉素与头孢噻呋、红霉素、恩诺沙星、磺胺甲嗯唑、链霉素、泰妙灵、氟苯尼考、林可霉素及多西环素之间存在着交叉耐药性,但交叉耐药程度各不相同,交叉耐药率分别为18.9%、97.3%、89.2%、94.6%、94.6%、59.5%、21.6%、94.6%和91.9%。以上结果提示,国内分离的动物源链球菌对临床常用的药物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在临床选用药物进行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菌株的耐药性问题,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治疗失败。 2、为了解国内动物源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表型以及相关耐药基因ermB和mefA的分布,对国内不同地区分离的108株猪源及牛源链球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红霉素、青霉素和克林霉素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采用双纸片法测定其对红霉素的耐药表型;建立PCR方法检测75株红霉素耐药株和27株红霉素敏感株中ermB和mefA基因分布。结果显示,108株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高达34.3%,69.4%、52.8%;75株红霉素耐药链球菌的耐药表型以cMLS_B表型为主(73.3%),而M型和iMLS_B耐药表型分别为6.7%和20%。ermB基因的检出率为85.3%,mefA基因的检出率为6.7%,6株耐红霉素菌株未检测到ermB和mefA基因,约占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