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ons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提的一项前沿翻译理论,它以生态为视角,对翻译的过程、本质、原则、方法以及现象等做出全新的解释,并将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作为基石,探讨译者与译文的关系。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在适应了其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性活动,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研究译者在生态环境中的适应与选择能够帮助翻译界更好地评价译本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辜鸿铭和其所译的《论语》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首先,在众多《论语》英译本中,辜鸿铭的版本虽然堪称经典但相关研究却凤毛麟角。其次,在众多翻译家中,辜鸿铭的翻译生态环境具有典型性与特殊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指明了辜鸿铭所处的时代特点与其特殊的翻译生态环境,并深入分析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在此基础上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视角出发,着重对辜鸿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总结。从语言维度上看,辜鸿铭根据英语与中文的不同语系特点对翻译中的句法与词汇位置进行了细微调整。从文化维度上看,辜鸿铭主要采取了归化的手段来保证中国文化的较好传播。从交际的维度上看,辜鸿铭使用了不同翻译策略包括对比、引用、注释及省略等手法,以确保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最终得出结论,辜鸿铭对语言和译本等在内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了适应性的选择,因此,其译著《论语》是一部多维化整合度最高的成功作品,并为今后的古籍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其他文献
17世纪初,处于上升期的法国开始向海外扩张,在重商主义以及海外殖民的刺激下,法国开始建立海军.经过黎赛留、柯尔培尔的努力,法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并在其海外拓殖以
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系统具有表达各个层面的意义潜势,实现概念、人际和语篇三种元功能。语言元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语篇分析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评价是语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