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支路的功能优化与人性化设计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eda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城市和交通规划中,大型封闭居住区与宽广而稀疏的道路网络一直是街区和道路网络规划的主流形式。由于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功利主义,本应作为道路网主体的城市支路无法得到重视,导致支路网络密度不足,于是剧增的交通需求与稀疏的道路网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城市交通拥挤。而对支路规划和设计考虑的不足也导致了支路通行能力低下,对支路缺乏管理,导致与人们生活最为贴近的支路道路空间布局混乱,逐渐丧失了街道活力,导致了人性化的缺失。因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优化支路周边居民的生活空间,有必要对城市支路的功能优化与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对支路的定义进行了探讨,提出将3米以上的城市道路都纳入支路的规划范围。接着,在对部分城市支路进行相关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支路的断面形式将支路划分为三种类型:机动分离支路、人车分离支路、人车混行支路。然后,分别从道路网络规划和城市道路设计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支路的问题。 其次,回顾了居住小区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封闭的居住小区模式是导致中国城市现状大街区——宽马路的道路格局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导致街道(主要指支路)活力缺失。本文基于由小区内部出发到达干道的出行时间最优化,推算出合理的支路间距约为67~125米,与国外城市支路网间距基本接近。根据对居住小区模式发展趋势的分析,城市街区型住宅将成为未来城市居住区的主要形式,相应地高密度的城市支路网络将是未来城市中心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接着,探讨了人性化理念的由来和含义,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支路规划和设计的必然要求。本文指出,要实现支路的人性化设计,须在安全性、环境舒适性、生活便利性、文化认同感等方面进行考虑,并对上述各要素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探讨。 然后,在城市支路设计中引入交通静化概念,分析了交通静化在提高支路及周边区域安全性方面的作用,并且指出交通静化须与支路网络加密规划相结合,贯彻“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加速城市中“公共交通+步行”交通模式的形成,而对于现有居住小区模式下的支路网络,也应贯彻公交与步行优先的设计理念,促进城市中“公共交通+步行”交通模式的形成。本文对于人行道与车行道分离、并且支路上路边停车较多的支路,提出了改进的城市支路横断面,即将停车带与人行道位置调换,取消人行道15cm的抬高设置,并且通过绿化以及交通静化措施区分人行道与车行道,确保行人的安全性和行走空间。另外,本文对城市支路的车行道和其他方面的人性化设计提高了具体要求。 最后,提出了城市支路人性化设计的评价指标和量化方法,分别以交通事故死亡率、交通事故率来评价城市支路的安全性,以空气污染指数、噪声强度、街道美感来评价环境舒适性,而对生活便利性、文化认同感则通过让调查者打分来评价具体水平。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到城市支路人性化的综合评价模型。
其他文献
盗窃罪的成立在主观的构成要件上是否需要非法占有目的为主观超过因素,对此,我国刑法学界形成了非法占有目的必要说和非法占有目的不要说.不要说和必要说发生的以上分歧,争议
交通部在公路的“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强调,要加大国省干线的改造建设力度,使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干线公路的新建和改建过程中,将有成千上万的的
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技术充分利用光纤既能传光又能传感的特性,使得光纤链路中每一点都能监测附近的应力和振动变化,因此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技术能实现超远距离的无漏点振动监测
随着光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技术和光子技术的相互转换和融合日趋紧密。光域生成高频的微波信号源,凭借着其高稳定性,低成本、结构简单、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已经成为微波光
通过pn叠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结构设计,打破传统的基于n型纳米半导体DSSC(n型DSSC)的效率瓶颈、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是推动廉价DSSC技术走向实用化的重要步骤和有益探索。发
量子点由于具有量子尺寸效应、消光系数高和光化学稳定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光敏化剂。本论文主要针对量子点光敏化剂、光阳极的制备以及微观机理开展了以下研究: 
学位
我国是一个少林缺材、人均森林资源较少的国家。1998年,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国家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木材供需平衡,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木材进口的措施,我国的木材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