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帮忙类”节目是最近两年时间内,出现在国内电视荧屏上的一种节目形式,无论是在其形式上,还是在其内容以及表现的手法上,都有着其独到之处,突破了以往传统新闻的一些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目形式,“帮忙类”节目有着一定的学术观照价值。 本文从“帮忙类”节目的产生及兴起谈起,对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和现状做了详细的描述,期望通过与传统民生新闻栏目的比较,总结出“帮忙类”节目的特点,以给本文中提及的“帮忙类”节目一个界定。接下来笔者尝试从某一个“帮忙类”节目为例,总结出“帮忙类”节目与以往电视节目相比,比较突出的几大要素,并进行简明扼要的解析。在第三章中,笔者将对国内民生类节目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试图在理清发展的过程中,探寻民生类节目在表现形式以及创作思路上的变化。通过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的不同角度的切入分析,寻求对电视“帮忙类”节目有一个全面的审视。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转入了对电视“帮忙类”节目的理论思考,认为“帮忙类”节目的出现首先引起的是新闻观念上的变化,其次是记者的社会角色发生着变化。“帮忙类”的节目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接近民生,服务民生”的作用,但它毕竟是市场化下的产物,摆脱不了“收视率为上”的俗套,它可以为民生建立起一个公共话语平台,但难以脱离“俗气”的命运。它是在市场化条件下,民生栏目遇到发展瓶颈后,中国电视人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勇于探索的产物。本文最后提出,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帮忙类”节目如果想要谋求长期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传统新闻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