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父母希望孩子在校树立的价值观,父母希望孩子在同学同伴冲突中表现出的行为以及价值观与冲突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以层级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为主的社会,但在当前种种社会变革的影响下,父母对孩子价值观和行为的期待发生了变化,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平等,个人主义文化的特征。怀着对此问题的兴趣,基于对此方面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五个假设,第一,二个假设是关于四种价值观和十种冲突行为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如何。第一个假设是:就孩子可能形成的四种价值观(水平个人主义、垂直个人主义、水平集体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按照父母喜欢的程度,排列的先后顺序为水平个人主义,水平集体主义,垂直个人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第二个假设是就孩子可能在同学同伴冲突中表现出的十种冲突行为(表达,尊重,保持镇静,解决问题,私下讨论,伪装,道歉,防卫,屈服和寻求第三方),按照父母的喜欢程度,排列的先后顺序为保持镇静,尊重,解决问题,寻求第三方,私下讨论,伪装,道歉,表达,防卫和屈服。第三,第四,第五个假设是关于价值观和冲突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第三个假设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自我为导向的冲突行为正相关。第四个假设为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他人和双方为导向的冲突行为正相关。第五个假设是水平主义的价值观与双方为导向的冲突行为正相关。个人主义价值观和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检验已有的价值观与冲突行为之间有关联的相关理论。在中英文文献回顾上,作者主要对中国父母就儿童社会化相关目标,价值观以及儿童在冲突中的表现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以往研究结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不足,从而为论文的假设作了支撑和铺垫。中国杭州市163名中小学生的父母接受了本次调查。调查发现学生父母对四种价值观和十种冲突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喜好。作者发现父母最喜欢孩子在校表现出的价值观是水平个人主义,其次是水平集体主义,最后是两种垂直的价植观(垂直个人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后两种价值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第一个假设没有被完全证实。根据调查数据,父母最希望孩子表现出的冲突行为是表达,保持镇静和尊重。其次是考虑到双方面子的行为如私下讨论,解决问题,寻求第三方和道歉。家长不太赞成的行为是一些单边行为如防卫和屈服。最不喜欢的行为是伪装。其中保持镇静,表达和尊重这三种行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寻求第三方和道歉这两种行为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第二个假设未被证实。在后三个个假设中,第三和第五个假设被证实,第四个假设未被证实。调查发现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与自我指向的冲突行为呈正相关,调查结果与第三个假设相符。水平价值观与双方为指向的冲突行为呈正相关,结果与第五个假设相符。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冲突行为之间的关联依水平价值观而定。垂直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他人指向和双方指向的价值观正相关,而水平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只与双方为指向的行为相关,可见第四个假设与调查结果不完全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