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三国戏曲是三国题材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可以从疏忽遗漏、语焉不详、错谬等三个层面对目前戏曲著录进行综合的辨析与纠正。明清三国戏曲组成如下:明代传奇32种、明代杂剧19种、清代传奇26种、清代杂剧18种,数量较为庞大,可惜佚失较多。刘关张结义至刘备西川称帝的情节,是明代三国传奇描写的重点。明清三国戏曲在描写三国事件时表现出了与《三国志演义》、元代三国戏曲、《三国志平话》等不甚相同的特点。这些差别,是明清三国戏曲存在的最佳理由与作为考察对象的最大价值。明清二代的腔调之争、之变对明清三国戏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章分别从单曲、单出、单剧三种选本对三国戏曲的收录情况进行了统计与梳理。戏曲选本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献保存价值。通过选本可以考察戏曲文本的异变、沿袭、情节移植等情况,利用表格方式可以让我们很清晰地看出哪些故事单元是较为受欢迎的。应该注意的是,在戏曲选本中出现频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戏曲作品文学水平的高低,更突出地,是反映了当日舞台演出是否受欢迎的基本状况。明清三国戏曲致力于建构“蜀汉中心”的“历史”框架,独特之处在于:多是以贬低东吴集团的代价来拔高、宣扬蜀汉集团。明清三国戏曲中出现了较多翻案补恨主题的作品,主要翻历史定局之案与弥补个人之恨。前者围绕着诸葛亮及蜀汉集团,后者则有荀奉倩等人。转世其实也可以视为补恨方式的一种。转世主要的对应方式有两种:一是西汉初年与三国相对接,另外一种则是曹操的身后报应。明清三国戏曲中也重点突出了忠奸斗争的主题,相比于类似主题,明清三国戏曲对于助纣为虐的“帮凶”深恶痛绝,奸臣的身份多与宦官集团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都是其独特之处。除此之外,浓郁的修史意识与讽世骂天的个人情绪抒发,在明清三国戏曲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明清三国戏曲的叙事特点表现有三:首先是脚色化的问题,如何让有限的剧场脚色来扮演众多的历史人物,这种脚色如何分配,这些其实都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其次,剧场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场景化是戏曲的本质属性。宴会描写与战争描写是其中比较突出的场景。再次,明清三国戏曲借助于题材内容的选择、叙事手法的运用与脚色的功能等实现了题材的严肃性与戏曲的戏谑化追求之间的艺术张力。赤壁战役是明清三国戏曲重点描写的内容,很多剧目都围绕着此次大战展开。赤壁大战的具体形态如何,历史叙事、讲史叙事与戏曲叙事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角度不同,侧重点各异。在演变过程中,诸葛亮的地位逐渐被抬高,成为了第一主角。本文从三顾茅庐、长坂坡之战、舌战群儒、河梁会、借东风、碧莲会、华容释曹等故事单元具体分析了赤壁战役的演变与建构。第六章具体论述了诸葛亮、张飞与曹操三人形象。诸葛亮的形象可以概括为未卜先知的道士、冠绝古今的谋士、忠贞奋进的贤士与急流勇退的隐士,这些印象的获得与明清三国戏曲的题材来源有关,同时也带有时代特色。相比于元代三国戏曲,明清三国戏曲中的张飞形象塑造显得稍微逊色,通过“张飞祭马”、“古城相会”、“怒奔范阳”等故事单元的考察,可以看出张飞充满喜剧色彩、草莽气息浓郁的形象还是较为突出的。以“翻案”之说为切入点剖析曹操形象,可证明翻案说法的较多牵强之处,本文不认同所谓《鹦鹉洲》、《续琵琶》等是为曹操“翻案”的说法。明清三国戏曲多从生平事迹及死后报应对曹操进行贬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