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是教育的本源,人类获取教育,目的在于使自然生命体在教育的影响下,实现认知、情感、价值、态度、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完善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鉴于传统教育长期对“教育培养人”这一概念认知的忽视和理解偏差,教育异化、生命异化现象严重,人们开始关怀教育中的生命,把课堂教学的中心由完成教学任务向完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转移,使教育回归生命,实现生命化,使整个生命在教育的影响下,实现完整地、自由自主地生长。课堂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语言、非语言和文本资料进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互动本身强调生命自己对他人所发出的有意义行为的领悟、内化和创造,在此过程中反思、建构自我和影响他人,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它的过程应体现出生命化的特征。本研究是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审视当前的课堂师生互动现况,了解师生的生命存在状态。首先从理论上澄清了生命化教育和课堂师生互动的相关概念,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关注学生生命的主体性、完整性、独特性和生命体验,阐述了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理论依据,并尝试提出了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要求。其次,通过实地课堂观察、录像和访谈,对课堂师生互动的互动主体、情知互动和差异互动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以下非生命化的现象:在互动主体方面,学生缺乏生命主体意识、主体自由和主体性表现能力,较少向教师发起有意义的互动行为,处于一种在教师牵引下的被动影响状态;在情知互动方面,注重课本知识的传递,缺乏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分析和合作,学生没有实现充分的思维互动和自我建构。师生情感交流比较平淡,对文本情感内容的挖掘和生命体验也不够深入,不能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在差异互动方面,教师主要围绕与学业有关的不同智力水平和自我约束力水平等方面同学生进行有差别的互动,其它方面的差异很少关注。最后通过对以上非生命化现象的原因分析,基于生命化教育的视角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一建构良好的生命主体活动场域,二建立生命完整互动系统,三创设课堂师生生命体验的氛围,四建构个性化课堂师生互动。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生命化,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