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凝集是无亲缘关系的细菌通过细胞表面分子进行特异性识别进而凝集在一起的行为,能够特异性地增强配对微生物进入生物膜的机会。所谓架桥细菌(Bridge bacterium),即是一类具有广泛共凝集能力的细菌,它能与多种属的细菌同时发生较强程度的共凝集、在多菌种生物膜形成中起到核心或桥梁作用。本研究从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3株土著菌,连同本实验室保藏的三株已知降解菌,与三株具有广泛共凝集能力的架桥细菌--Bacillus cereus G5, Bacillus megaterium T1与Bacillus marisflavi G8分别配对组合测定其共凝集率,结果显示:G5、T1、G8均能与全部16株配对菌发生一定程度的共凝集,2h时的共凝集率为40%-70%、30%~50%和22%-55%,分别能与56%(9/16)、25%(4/16)、6.25%(1/16)的配对菌发生共凝集率大于50%的共凝集反应;20h时共凝集率可达55%-80%、40%~70%、40%-65%,分别能与93%(15/16)、68%(11/16)和56%(9/16)的配对菌发生共凝集率大于50%的共凝集反应。无论从发生较强共凝集的配对菌个数,还是共凝集强度上,G5较其他两株架桥菌,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成膜实验中,在LB、10%LB、5%LB培养液中,G5、T1、G8分别能使15/14/15、13/10/11和10/11/13株配对菌的成膜量高于单菌培养时的生物膜量。表明在废水处理系统外G5能与土著菌和降解菌发生较强程度的共凝集,并可促进多数菌株生物膜量的增加。为了探讨理化环境对细菌间共凝集能力及共凝集体对底物降解的稳定性影响,以G5与3株特定降解菌--3,5二硝基苯甲酸降解菌A3、苯酚降解菌P1和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L-1为材料,研究了细菌生长期、温度、pH、水力剪切等因素对共凝集能力及降解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组配对组合在pH5-9的酸碱度范围内共凝集率变化不大,降解率有小幅波动,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对其共凝集能力和降解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温度范围在10℃-40℃时,共凝集率保持较高水平,在4℃低温和50℃高温条件下略有降低,但不明显。低温对凝集能力未有显著影响,但底物降解却出现很大波动,4℃时降解率极低,明显抑制了降解菌的生长代谢和降解能力。总体来说未表现出对温度极端敏感的特性。G5与3株配对菌的共凝集率在静置条件下最高,0-300r/min的剪切力对共凝集率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不同生长期的G5与3个配对菌的共凝集率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共凝集作用没有受到G5生长期的影响。相反,由于溶氧不足和降解菌数过少,凝集体对底物的的降解率在静置条件和菌体的调整期内最低。进一步考察了G5与3,5-二硝基苯甲酸降解菌Comamonas testosterone A3和苯酚降解菌Pseudomonas Pl投加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生物强化效果,与未投加架桥菌的反应器进行对照,32天的运行结果表明,同时投加降解菌与G5的反应器运行24h后,对有机底物的初始降解速率最快;进水负荷持续增加过程中,降解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表现出强抗冲击能力;生物膜形成量均有小幅增长。表明在废水处理系统内,Bacillus cereus G5亦可能通过其广泛的共凝集能力促进反应器中生物膜的形成,辅助降解菌以自固定化方式定殖于生物膜中,从而表现出快速的生物强化作用和较强的抗冲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