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及发病机理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fengyun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涎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s, LEC)是涎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独特的地域性与种族性特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文献中多以病案报道的形式出现,尚缺乏较大样本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对该瘤的认识有待深化。本论文拟探讨该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病理因素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探讨其发生及EB病毒感染在中国四川地区涎腺淋巴上皮癌发病中可能的作用。 本研究收集了四川地区42例LEC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随访调查;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角蛋白、癌胚抗原、肌球蛋白在该瘤的表达;采用针对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的寡核苷酸探针对14例淋巴上皮癌(LEC)、2例良性上皮肌上皮岛与未分化癌共存、1例良性淋巴上皮囊肿与未分化癌共存及良性淋巴上皮病损(BLEL)、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其他涎腺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EBV BamHI-W片段检测。 结果显示该瘤五年生存率为48.03%。间质中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淋巴细胞相对较少者,预后较差;原位杂交检测:LEC均呈EBER-1阳性反应(14/14),EBER-1定位于大多数癌细胞核内,2例
其他文献
近年来,非致冷红外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直是热成像领域最令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在军事及民用领域的应用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非致冷红外焦平面热成像技术的4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会议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其中的诸多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都已逐渐成熟,尤其是对于分工问题的阐释更为系统与全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分工思想奠基于
目的寻找积极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进一步诊断胎膜早破。方法对胎膜早破孕妇进行阴道PH值检测,同时取阴道冲洗液2mL,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其中甲胎蛋白(AFP)的含量。结果根据实验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根据陕西某铁矿石的特性,对原矿采用预先抛尾选矿试验,结果表明:原矿破碎至-12 mm,先经磁滑轮选别,抛弃产率为22.67%的废石,其中磁性铁损失率仅为4.42%左右,提高了入磨矿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