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涯适应性是适应性概念在生涯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在国内外生涯心理学中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本研究立足于国内外生涯适应性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本土高职院校学生生涯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将高职院校学生生涯适应性界定为:个体在生涯建构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角色发展—转换—发展而需具备的思维倾向和自我调控策略。个体的生涯适应性体现为,生涯适应性思维倾向和生涯适应性自我调控策略主客观两方面的均衡发展。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式访谈、问卷测量等研究方法,运用实证研究,系统地探索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涯适应性结构及其特征。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期望通过系统的研究,丰富国内生涯适应性研究内容,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关注程度,为高职院校开展生涯教育,高职学生自身生涯规划提供理论和应用指导。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获得高职院校学生生涯适应性结构,包括主观部分的思维倾向的三个维度:乐观自信、包容进取、探索自治;客观部分的自我调控策略的六个维度:生涯创新、生涯应对、生涯文化、生涯探索、生涯持续性和生涯现实性。根据以上结构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以作为评估高职院校学生生涯适应性的工具。2.运用实证研究考察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涯适应性特征。高职院校学生生涯适应性总体发展居中等偏上水平,自我调控策略水平落后于思维倾向水平,各具体维度上发展水平不均衡,表现为思维倾向的乐观自信和包容进取两个维度,自我调控策略的生涯探索、生涯创新、生涯持续性以及生涯文化四个维度的得分较低。将高职学生生涯适应性按照思维倾向和自我调控策略得分高低,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表现为:均衡发展、有心无力、盲目应对、发展停滞。类型分析结果显示56.6%的高职学生存在生涯发展阻碍,15.5%的高职学生生涯适应性急需增强。3.高职院校学生生涯适应性在性别、年级、专业、社会实践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性别上,高职男生生涯适应性自我调控策略水平,显著优于高职女生,生涯适应性思维倾向水平无显著差异;在年级上,高职学生生涯适应性自我调控策略水平随年级升高显著提高,生涯适应性思维倾向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上,工科类学生生涯适应性自我调控策略水平,要显著高于文科类和理科类学生,生涯适应性思维倾向水平无显著差异;在社会实践时间上,3至6个月组和6个月以上组的高职学生,在生涯适应性思维倾向和自我调控策略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3个月以下组;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高职学生生涯适应性思维倾向和自我调控策略水平,都随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而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