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文学批评家、随笔作家,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和詹姆斯·乔伊斯、威廉·福克纳一起享有盛名。她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也是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驱。
“双性同体”理论,在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她在1929年出版的代表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了这一理论。伍尔夫认为,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应当忘记自己的性别。只有具备了双性头脑,才能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基于精神和心理层面而提出的,它有别于双性恋和双性人的概念,是对父权制以及父权社会中二元对立现象的挑战。伍尔夫在1929年之前的小说《到灯塔去》中就描绘了“双性同体”的理想境界。
《到灯塔去》是以伍尔夫父母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诗化小说,围绕“去灯塔”这根主线,情节简单,意境深远。本论文对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进行分析,探究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学基础。小说中所反映的二元对立现象,不仅体现在男性和女性之间,也体现在女性和女性之间以及女性的自身性格中。伍尔夫认为,“双性同体”能够缓解甚至消除父权制下的两性对立,最终为人类带来平等、和谐和自由。伍尔夫还采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形式、象征和意象、后印象主义等写作技巧,表现了莉丽最终具备了双性合一特征的过程。她也希望告诉读者,实现“双性同体”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需要付出耐心、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