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吊丝符号是中国本土社会最广大人民对于自身生存和存在的最深刻反思。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符号意识对社会有机体的反应,并没有引起主流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其中所蕴含的社会符号意义也没有获得深度发掘,亚文化群体拥有的互动方式和认同感的泛化过程同样没有得到系统诠释。而主流学术界更是对底层民众的“符号意识”充满了避讳式的反感和忽视,吊丝文化作为新生底层亚文化的代表正忠实地反映着青年社会生态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存在的基本面。而目前的学界研究多以片段化和点解式的分析为主,并未对该文化现象进行系统化的社会学归纳和分析。吊丝体现的是一种劣质生态下社会主体的符号意识。它最初标志的是社会底层的青年群体,但几乎在它诞生的同时,适用边界就已经被打破了。这种文化趋势的发展历经两个主要阶段,而阶段间的渐变过程就是泛化。作为宏观的总体推断,泛化过程离不开微观群体的研究。微观研究方面以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参与观察法获取研究资料,借助于符号互动、社会心理学观点研究吊丝这一群体的要素:任务活动,相互作用,情感活动,规则。忠实地表述吊丝文化的起源、心理、生态内容、社会结构背景之间的内生关系与互动过程成为一项研究重点,对达到实证研究效果至关重要。吊丝话语系统具有独特的庶民叙事功能和表意特点,极大丰富了符号互动和文化研究的实践内容。社会学家所努力要表明的“符号内爆”这一概念也得到了详细探讨。通过信息论科学的观点合理诠释了符号内爆理论,探讨了它的缘由——符号信息量的超载、符号边界的撕破以及其两个主要的实现路径:符号的泛化与稀释。泛化趋势发生在三个不同层次的维度上:社会哲学维度的后现代性(意识形态)、社会群体内的心理认同与互动行为(心理行为)、符号语用领域(话语系统)。这三种层次构成吊丝文化的统一体也构成泛化的三条基本路径。借助对现今青年“吊丝”群体的网络集结、“社会认同”、心理结构和话语体系(符号互动)的着重研究,对特定亚群体的符号意义与身份认同关系的变迁具有实证意义。贴标签依靠的是符号对个体的认同意义,符号作为标记个体及群体的手段必然需要获得行为个体内心的深度赞同和认可。而吊丝符号作为社会符号意识的反应本应获得社会管理主体的重视,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认识大众存在的真实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