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大空间建筑改建避难所的设计研究

来源 :河北联合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cottwong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频发的地震灾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及经济财产安全。然而对于这种无法预估的自然灾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强防御措施,防患于未然,在灾难来临的第一时间,做出最积极及时的补救措施,保证人们在灾后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灾后避难场所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避难场所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于大多数大中型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无法提供大空间的场地作为灾后的避难场所,所以将既有大空间建筑改建成避难场所成为了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对既有大空间建筑进行加固及改造,使其满足避难场所的规定,为本次研究的重点。既有大空间体育馆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根据《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避难场所的抗震设防烈度应该提高一度,即9度(0.4g)。当体育馆按照避难场所的要求进行抗震计算时,部分框架柱出现超筋情况,各层最大层间位移角均超限,主要原因是结构的抗侧移刚度不足。本次研究根据大空间建筑的特性及避难场所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加固方案。首先,考虑用增大截面法对该体育馆进行加固,对其中的超筋柱、梁进行调整,使其最终可以满足规范要求。但在调整完成后发现由于修改尺寸过大,在施工方面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也不符合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证明该方法不适于对此建筑进行加固。其次,考虑用钢支撑对该体育馆进行加固,在保证原体育馆侧向刚度沿竖向尽量均匀的条件下,增加柱间工字型交叉支撑是最优的加固方式,能够保证该建筑能够满足《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的要求。本课题以PKPM软件为平台,建立某中学体育馆模型,对加固方案进行实例分析。通过计算,该体育馆网架结构部分可以满足《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故本课题在此部分只做简单介绍,本课题将重点分析大空间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的加固。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逐渐增加,在高应力环境下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深部软岩巷道在高应力下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软岩巷道普遍产生的破坏行为为非对称变形破坏,主
爆堆岩石的块度分布是评价爆破效果的一项重要依据。对爆堆岩石的块度大小与块度组成进行准确、可靠的定量描述,不仅可验证、改进爆破工艺与参数,而且也是开展爆破优化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