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99例合并缺血性WML且发病在4.5h内AIS患者,其中溶栓组患者99例,非溶栓组患者100例,以及同等条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无缺血性WML的AIS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行静脉溶栓治疗分为:(1)缺血性WML溶栓组99例;(2)缺血性WML非溶栓组100例。Fazekas评分(0-6分)[1]在脑室旁白质病变评分3分和(或)深部白质病变评分2-3分的情况下,定义为中重度白质病变组。在脑室旁白质病变评分1-2分和(或)深部白质病变评分1分的情况下,定义为轻度白质病变组。根据Fazekas评分评估缺血性WML严重程度对静脉溶栓治疗组进行分组:(1)无缺血性WML溶栓组50例;(2)轻度缺血性WML溶栓组58例;(3)中重度缺血性WML溶栓组41例。2、记录选取患者的性别,年龄,血管病危险因素,化验结果(血常规、血糖、超敏CRP等),入院时、静脉溶栓治疗后1h、24h、7d的NIHSS评分,随访3个月后m RS评分。3、有效性评价:24小时、7天NIHSS评分下降<4分定义近期预后不良;近期预后良好的NIHSS评分下降≥4分。远期预后良好的3个月m RS评分为0至2分;远期预后不良的3个月m RS评分3-6分。4、安全性评价:比较两组溶栓后24小时颅内出血转化(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1、治疗后合并缺血性WML静脉溶栓治疗组与非静脉溶栓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的比较:24h后溶栓组67例(67.7%),非溶栓组54例(54.0%);7d后溶栓组72例(72.7%),非溶栓组59例(59.0%);90d后溶栓组76例(76.8%),非溶栓组64例(64.0%);溶栓组与非溶栓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颅内出血患者比较:溶栓组7例(7.1%),非溶栓组0,在颅内出血转化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比较:溶栓组2例(2.0%),非溶栓组为0;死亡患者比较:溶栓组2例(2.0%),非溶栓组患者1例(1.0%);在s ICH及死亡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静脉溶栓治疗后无缺血性WML与合并轻度WML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良好情况患者的比较:24h后无WML组46例(92.0%),轻度组44例(75.9%);7d后无WML组47例(94.0%),轻度组47例(81.0%);90d后无WML组48例(96.0%),轻度组49例(84.5%);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后24h颅内出血患者比较:无WML组为0,轻度组为1例(1.7%);两组均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死亡患者比较:无WML组为0,轻度组1例(1.7%);在s ICH及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静脉溶栓治疗后合并轻度缺血性WML与中重度缺血性WML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良好情况患者的比较:24h后轻度组44例(75.9%),中重度组23例(56.1%);7d后轻度组47例(81%),中重度组25例(61.0%);90d轻度组49例(84.5%),中重度组27例(65.9%);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后24h颅内出血患者比较:轻度组为1例(3.1%),中重度组6例(14.6%);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的比较:轻度组为0,中重度组为2例(4.9%);死亡患者比较:轻度组1例(1.7%),中重度组1例(2.4%);在s ICH及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AIS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合并脑白质病变非溶栓组预后明显良好,静脉溶栓治疗对于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AIS患者具有显著的有效性。无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比合并轻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组患者预后良好,合并轻度脑白质病变比合并中重度脑白质病变组患者预后良好。2.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AIS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非溶栓组增加了一定的出血转化风险,合并中重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比合并轻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也更容易出现出血转化;但是均不会导致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不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静脉溶栓治疗对于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AIS患者具有很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