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调审结合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xy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审结合”模式是指在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将调解与审判相互结合,彼此之间可以动态转换,交互运行的纠纷解决模式。该模式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对化解民事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司法实践中出现大量强迫调解的情况,“调审结合”模式饱受诟病,“调审分离”论逐渐成为学界的主流声音。实务界也出台相应政策,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这种呼声。然而“调审分离”模式实际上过于理想化,在司法实践中显现出种种弊端。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出台,从修改的内容可以看出,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极大地扩张。这一修改被视为“调审结合”模式在民事诉讼中的“复兴”。因此,有必要探究我国民事诉讼框架内“调审结合”模式的发展历程、理论争议以及规范路径。传统的“调审结合”模式饱受质疑原因如下:第一,强迫调解现象时有发生,侵犯当事人的权利;第二,法官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避免裁判,在调解中“和稀泥”;第三,调解法官同时兼任裁判法官,当事人不敢披露案件的真实信息,法官也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影响“自由心证”的形成。而主流的“调审分离”模式虽然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却也存在着制度、理念和实践上的种种困境:第一,彻底的“调审分离”需要在制度层面修改民事诉讼法,耗费成本巨大,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第二,适度的“调审分离”与“调审结合”并行不悖,实际上只是为当事人多提供一种路径选择,属于案件分流的机制;第三,实践中法官、当事人均对“调审分离”的实施效果颇有微词,裁判效果也并不理想。由于调解制度本身在不断发展,“复兴”的“调审结合”模式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重构,更符合我国民事诉讼理论架构与司法实践。这是基于:第一,实行“调审结合”模式无需修改现行法律,只要加以正确的规制即可实现良好的运行效果,节省立法与司法成本。第二,对于传统“调审结合”模式存在的弊端,“复兴”的“调审结合”模式对其进行制度优化,能够对传统质疑一一回应。第三,“复兴”的“调审结合”模式汲取了“调审分离”模式的优点,增强对诉讼调解的程序保障力度,同时也对权力恣意与权利滥用规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消解自身存在的弊端。在坚持“调审结合”模式的原则下,如何对其更好地规范成为了重中之重:既要坚持当事人主义,又要尊重法官的职业判断;考虑到调解与“审判权”的关系,根据案件的类型和程序的进程,合理把握“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尺度;建立当事人合意诱导机制,从积极效果评价和消极效果评价促进合意的形成;提供多元化路径选择,最终促进案件繁简分流,有效发挥“调审结合”模式的优势。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对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防撞护栏、隔离栅的作用、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将为提高高速公路行车安全起到一
如何减排CO2是全世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对中国而言,传统燃煤电厂的直接燃烧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燃煤电厂CO2捕捉问题,但因此引起的效率损失太大,使人“
目前国内对IGCC的研究形成一股热潮,发表了不少研究结果和文章,但都集中在纯氧气流床气化工艺。日本三菱公司近二十年来致力于空气气化IGCC系统的研究,其示范电厂将于2007年
以燃气轮机为核心的多功能能源动力系统有不同功能和不同能源的两大类型.本文概述了不同功能的总能系统类型的基本形式,如纯产功的、热工领域的多联产、多领域的多功能以及无
<正> 老年问题在当代越来越引人注目。这不仅是人口老龄化趋势所致,而且是老年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所致。 当代老年问题与工业化过程密切相关,而已往的工业化又是城市化的基本推
采石场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在矿业废弃地改造中具有典型意义。基于对采石场废弃地特征和地域文化的研究,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包含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地形重塑、土壤重构、
探讨微信平台联合翻译器在MBBS留学生临床实践带教中的应用。基于信息平台系统将临床医学知识通过微信群、订阅号推送、智能翻译机、翻译软件等方式发布交流讨论。微信平台联
从“精准扶贫”到“美丽乡村建设”再上升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发展和出路,一直是大陆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台湾地区乡村建设发展较为成熟,对大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及梳理,笔者发现以往研究多着眼于社区营造,对于社区营造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社区教育关注较少,而社区教育是社区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笔者以台湾乡村型社区教育为研究对象,窥探社区教育推动社区营造的路径,进而为大陆乡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