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日益迫切,我国地方政府对公共领域的投资逐步加大。尤其从1994年实施“事权向下、财权向上”分税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获得事权的范围逐渐扩大,而地方政府获得财权的范围缩小,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面对庞大的支出压力,千方百计增加本级财政收入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地方政府产生通过投资带动快速增长以获取更多财政收入的强烈冲动。2008年金融危机,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4万亿救市计划”,试图以固定资产的投资来带动经济发展,大规模政府投资也由此产生。2012年,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日益沉重。为刺激经济加快发展,多省市的地方政府再次拿出了基建投资的“杀手锏”,“地方版4万亿”投资冲动再次开启。从2012年6月到2012年7月底,从陕西到广东,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地方政府推出的重大项目投资总额接近了4万亿。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是政府投资的起始环节,其决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投资项目的成败。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主要集中于交通、能源、公用设施等方面。不可否认,政府投资于这些项目确实可以起到优化经济发展条件、改善地方基础设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众多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投资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它无法直接受到市场调节,投资决策过程中受到很多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投资决策效率低下、决策失误率较高,给国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而完善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正是减少决策失误或失败率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共分为五部分,依照内容依次为绪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改进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对策建议。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从总体上分析论文探讨问题的背景,以及该问题在理论和实际中的意义。其次,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政府投资决策方面的文献。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框架与方法、论文的不足进行了归纳。第二部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本部分首先对政府投资和政府投资决策的概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政府投资决策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其次,讨论了本文涉及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公共决策理论、宪法经济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公共财政理论。这些理论为政府投资决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状况。本部分旨在从两个角度来阐述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现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特征,在此主要介绍了三个特征:一是决策过程以公益性为基本导向,二是决策以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三是决策实行首长负责制。第四部分,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本部分主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中某些主要的、亟待处理的问题,尝试寻找改进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关键点。首先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理念存在的不足,地方政府官员具有“经济人”特性,追求“GDP指标”的决策理念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在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中,决策组织、公众参与、专家咨询以及决策监督等也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失误率较高,频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层出不穷,完善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迫在眉睫。第五部分,改进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地方政府投资决策中引入不可行论证制度,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强化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从而提高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