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大鼠脑出血(CH)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迷走神经切断的动物模型,以及大鼠脑出血并迷走神经刺激的动物模型,观察模型大鼠肺、小肠、肝和肾的组织病理改变,检测FOS蛋白在大鼠延髓内脏带(MVZ)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和下丘脑中的表达。探讨MVZ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和下丘脑以及迷走神经在CH致MODS中的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方法1.采用大鼠立体定位仪注射Ⅶ建立CH致MODS模型,采用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法阻断迷走神经,颈部埋置电极用以刺激迷走神经:随机将8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10)对照组(n=10只),迷走神经切断组(SDV组,n=10只),脑出血组(n=20),脑出血+迷走神经切断组(CH+SDV组,n=20)和脑出血+迷走神经刺激组(CH+SIV组,n=20只),后者又被随机分为24h和48h时相点的2个亚组,每亚组各10只。2.术后各时相点观察大鼠症状、体征,检测外周血WBC、肝肾功能、心肌酶学改变。光镜下观察肺、小肠、肝和肾组织病理变化,依据盛志勇院士提出的动物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的诊断标准判断SIRS和MODS的发生率。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MVZ和下丘脑内FOS蛋白表达,同时检测Ach和NO在大鼠小肠和延髓内脏带中的表达,采用CMIA真彩色医学图象分析系统,观察各时相点MVZ和下丘脑内FOS蛋白表达的变化。4.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间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结果1.(1)假手术组、SDV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呼吸、心率、体温及外周血WBC、ALT、AST、BUN、Cr、CK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CH组和CH+SDV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DV组(P<0.01);(3)CH+SIV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DV组(P<0.05),但较CH组和CH+SDV组低(P<0.05):(4)CH+SDV组与CH组比较,其呼吸、心率、CK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体温、外周血WBC、ALT、AST、BUN、Cr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3.大鼠脑出血后各时相点各脏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CH组在24h-36h时相点的脏器病理变化最显著,在48h逐渐消退;CH+SDV组出血后,12h肺、小肠、肝、肾出现明显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在24h的脏器病理变化最显著,48仍见较明显炎症反应;CH+SIV组24h出现较明显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36h开始逐渐消退,48h炎症反应不明现。4.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MVZ内FOS阳性表达极少,SDV组MVZ内FOS蛋白表达略多,但与正常对照和假手术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CH组MVZ内FOS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DV组(P<0.01),在延髓背内侧部的孤束核、最后区、迷走神经背运动核和腹外侧网状核较密集;CH+SDV组MVZ内FOS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DV组,但明显少于CH组(P<0.01),分布范围局限,主要位于延髓背内侧部的孤束核和腹外侧网状核;CH+SIV组MVZ内FOS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DV组(P<0.01),高于单纯CH组和CH+SDV组(P<0.05),主要位于延髓背内侧部的孤束核和腹外侧网状核。CH组和CH+SDV组FOS蛋白表达均在24小时达到高峰,36-48小时逐渐减少。下丘脑FOS阳性表达与MVZ内FOS阳性表达一致。5.CH组,CH+SDV组和CH+SIV组SIRS的发生率均为100%;CH组MODS发生率为70%,死亡率为40%;CH+SDV组MODS的发生率为75.0%,死亡率为50%:CH+SIV组MODS的发生率为65.0%,死亡率为50.2%。结论1.采用大鼠立体定位仪注射Ⅶ的方法可成功建立脑出血致MODS的实验动物模型。2.脑出血后存在重要脏器的炎性改变及SIRS,提示SIRS是脑出血致MODS的病理学基础。3.CH后大鼠MVZ内FOS阳性表达增多提示MVZ参与了对CH后周围脏器功能的调控,是CH致MODS的直接调控中枢之一。4.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增加了CH后MODS的发生率,增强了CH所致的周围脏器的炎性损害;而迷走神经刺激能减轻外周器官的炎性损害,提示迷走神经在CH致MODS时对周围脏器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5.膈下迷走神经切断+脑出血组MVZ内FOS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单纯脑出血组,而脑出血+迷走神经刺激组MVZ内FOS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单纯脑出血组,在结合外周脏器的炎性改变,提示迷走神经是脑出血致MODS时的一条双向的信息传递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