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应用2μm激光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病理学特点。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采用骶管,经尿道膀胱镜行2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58例膀胱肿瘤患者,男44例,女14例,年龄27~81岁,平均66.1±12.3岁,共切除肿瘤69个。均采用骶管麻醉,取截石位,置入激光切割镜后检查膀胱,先观察肿瘤大小、数目、形态、位置。首先在距肿瘤基底周边0.5~1.0cm左右环形或半环形汽化切割开正常粘膜及粘膜下层,确定切除范围。对于小于2cm肿瘤,可沿环形切缘向下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基底部粘膜下层及全部肌层,位于三角区及侧壁肿瘤可切除至疏松结缔组织,位于顶壁或前壁肿瘤可切除至浆膜层,在分离深肌层与浆膜层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时,采用镜鞘前端精细剥离的方法,必要时配合激光切割;对于大于2cm肿瘤,则先分块切除浅表瘤体,然后对肿瘤基底部全肌层进行分块切割,直至疏松结缔组织或浆膜层。术后一周开始行膀胱内灌注化疗。此后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一次,51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2.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在骶管麻醉下接受手术,手术过程均顺利,单个肿瘤平均治疗时间为8分钟,本组病人手术时间4~30分钟,平均10.8±3.3分钟。术中出血量极少无一例出现闭孔神经反射,术后无继发出血;术后合并腹膜穿孔2例;术后肿瘤临床分期:Ta-T1期:46例患者,共53个肿瘤,直径0.4-3.2cm,平均1.8±0.9cm;T2 12例患者,共16个肿瘤,直径1.7-3.5cm,平均2.4±1.1cm;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6个月,复发3例,病理结果为尿路上皮癌Ⅱ-Ⅲ级,无原位复发。组织病理学分析证实,应用经尿道2μ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术可将瘤体及其基底部膀胱粘膜、粘膜下层及全部肌层完整切除,切缘处可清晰地看到激光汽化形成的组织凝固层,厚度在0.1-0.2mm,切缘无肿瘤残留,切除的标本可清楚判定肿瘤分期。对术后术区膀胱粘膜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术后1周手术创面中心呈凹陷状,周围组织出现反应性水肿样改变,组织病理学观察为纤维结缔组织伴慢性炎细胞浸润;术后1月创面凹陷变浅,周围组织水肿消失,出现移行上皮细胞覆盖,其下为纤维结缔组织;至术后3个月创面凹陷基本消失,粘膜稍苍白。结论:应用2μm激光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可达到膀胱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肿瘤及其附着的膀胱壁全肌层可完整切除,所得标本可准确判定肿瘤的临床分期,术后创面恢复良好,复发率低。目的:探讨经尿道用2微米激光袖状环切输尿管口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肾盂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肾盂癌患者先取截石位,行尿道表面麻醉后行经尿道2微米激光输尿管口袖状环切,置入光纤后延输尿管开口外周约0.5 cm处环形切割膀胱壁,深度达膀胱外脂肪组织,使患侧输尿管口如蘑菇头状,留置气囊尿管。然后取健侧卧位,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完整切除患侧肾脏,并取小切口放入手掌,拔出远端输尿管,自切口整块取出肾输尿管全长,术后定期行表柔吡星膀胱灌注。结果:男性患者1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6.7岁。所有患者术前诊断均为肾盂癌,其中左侧7例,右侧11例。对所有患者成功进行了经尿道2微米激光输尿管口环形切开术及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44分钟,其中经尿道2微米激光输尿管口环形切开术平均手术时间17.7分钟。术后病理结果发现8例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0例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输尿管末端的病理学分析均未见肿瘤细胞。术中无明显的灌注液外渗,无患者并发术中或术后低钠血症。16例患者在经尿道手术后行膀胱造影检查,未见明确显影剂外渗发生。手术总体失血量为69.4ml,其中经尿道2微米激光输尿管口环形切开术的失血量是极微小的。没有患者需要输血治疗,引流管通常在手术后2-3天内拔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并发症。尿道常规在手术后7-9天时拔除。没有患者发生尿瘘。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6天。拔除尿管前我们给患者进行1次吡柔比星或表柔吡星的膀胱灌注治疗。患者平均随访12.5个月,所有患者均定期进行膀胱镜检查,其中2例患者出现膀胱内肿瘤复发,占11%,肿瘤部位均远离原手术疤痕,无切口转移发生。结论:此手术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好、简单易行,符合恶性肿瘤外科治疗原则,是治疗肾盂尿路上皮癌的有效手术方法,并为上尿路肿瘤治疗中输尿管末端的处理提供了新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