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检索日益成为人们快速获取知识线索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检索行为作为从互联网中获得、提取信息的行为,体现了个体互联网之间的互动。研究发现,网络信息检索会影响个体的解释深度错觉,即利用互联网获取、提取信息可能导致个体难以区分内部记忆和外部记忆的储备,进而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内部记忆。然而,相关研究未在实验室情境中检验这一结果,也没能对比不同检索方式对解释深度错觉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总结策略在减少解释深度错觉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前人研究为基础,设计系列实验,探讨网络信息检索行为对解释深度错觉的影响,并探索总结策略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包含三个实验,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实验一验证了网络信息检索对解释深度错觉的影响。实验招募15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69人,女生71人)参与实验,采用Fisher,Goddu和Keil的实验范式,实验包括诱发阶段和自评阶段两部分。在诱发阶段,网络信息检索组被试对给定问题的答案进行检索,标准答案组被试直接获取问题的标准答案,控制组被试则不进行任何任务。在自评阶段,各组被试针对不同领域新问题,自评回答问题的程度。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控制组、标准答案组和网络信息检索组的的自评阶段的分数差异极其显著,标准答案组和网络信息检索组的分数显著高于控制组,网络信息检索组的分数显著高于标准答案组。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对比不同的信息检索方式(包括纸质资料检索、电子资料检索和网络信息检索)对解释深度错觉的影响。实验招募105名大学生(其中男生40人,女生65人)参与实验,采用Fisher,Goddu和Keil的实验范式,实验包括诱发阶段和自评阶段两部分。在诱发阶段,网络信息检索组被试对给定问题的答案进行检索,电子资料检索组被试在给定电子版资料中检索问题的答案,纸质资料检索组被试在给定纸质版资料中检索问题的答案。在自评阶段,各组被试针对不同领域新问题,自评回答问题的程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网络信息检索组、电子资料检索组和纸质资料检索组被试的自评阶段的分数存在显著的差异,且网络信息检索组的分数显著高于纸质资料检索组。 实验三探索不同程度总结策略的使用对解释深度错觉的影响。实验招募98名大学生(其中男生40人,女生58人)参与实验,采用Fisher,Goddu和Keil的实验范式,实验包括诱发阶段、总结阶段和自评阶段三部分。在诱发阶段,深层总结组和浅层总结组的被试都对给定问题的答案进行检索。在总结阶段,深层总结组的被试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深层次的总结,包括:复制粘贴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删除或忽略无关信息、梳理答案的逻辑顺序、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内容,浅层总结组的被试对答案进行浅层次的总结,包括复制粘贴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删除或忽略无关信息。在自评阶段,各组被试针对不同领域新问题,自评回答问题的程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网络信息检索组、浅层总结组和深层总结组被试的自评阶段的分数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网络信息检索组和浅层总结组的分数高于深层总结组。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网络信息检索行为会增加解释深度错觉,促使人们高估自己的内部记忆存储量,低估自己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2)利用网络检索信息会增加解释深度错觉,用其他检索方式(电子资料检索和纸质资料检索)则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3)由网络信息检索诱发的解释深度错觉的增强效应,可以通过深层次总结的策略进行消除,浅层的总结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