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鸭跖草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二为苍耳子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药鸭跖草为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鸭跖草属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全草;鸭跖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在广东和云南。鸭跖草性寒,味甘、淡,归肺、胃、小肠经,具有行水、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高热不退、水肿尿少、尿血、热痢等症,可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热、心脏衰竭等。中药苍耳子(Fructus Xanthii)为菊科苍耳属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果实,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该中药常被用于治疗风湿头痛、风疹、鼻渊流涕等疾病,尤对鼻渊和头痛有很显著的疗效。同时,苍耳子具有很强的毒性,食用过量或是处理过程稍有不当,有可能引起中毒,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药研究的重视,人们针对鸭跖草和苍耳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对鸭跖草和苍耳子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鸭跖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运用UV、IR、MS、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1,2-二氢-6,8-二甲氧基-7-1-(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N1, N2-双-[2-(4-羟基苯基)乙基]-2,3-萘二甲酰胺(CC-1)、(E)-N-[4–(2-羟基乙基)苯基]-3-(4-羟基-苯基)-丙烯酰胺(CC-2)、没食子酸甲酯(CC-3)、3-羧基吲哚(CC-4)、β-谷甾醇(CC-5)、对羟基苯甲酸(CC-6)、对香豆酸(CC-7)、β-胡萝卜苷(CC-8)、原儿茶酸(CC-9)、异鼠李亭-3-O-β-D-葡萄糖(CC-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CC-11)、异槲皮素(CC-12)、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β-异吐昔酸(CC-13)、异牡荆素(CC-14)、(7S,8R)-二氢脱氢二松柏醇-9-O-β-D-葡萄糖苷(CC-15)、土大黄苷(CC-16)、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CC-17)、芹菜素-6-C-α-L-鼠李糖苷(CC-18)、2-苯乙基-β-D-葡萄糖苷(CC-19)和20(S)-原人参三醇-6-O-(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苷)(CC-20)。其中CC-2~CC-4、CC-6、CC-11、CC-13、CC-15~CC-20共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从苍耳子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柏醛(FX-1)、β-谷甾醇(FX-2)、β-胡萝卜苷(FX-3)、槲皮素(FX-4)、万寿菊素(FX-5)、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FX-6)和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FX-7)。其中,化合物FX-1、FX-4~FX-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