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起,新一轮课改在全国大面积展开。为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大量一线教师自我探索与创新之下,学案导学模式应运而生。在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大量学者发现导学案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起着引领作用,教师教学模式也很大程度上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为导”。本文主要以常德市为例,依据相关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研究“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现状,从实地调查中获得资料,分析问题并提出优化途径。本文以地理学案导学为着眼点,调查研究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情况。在总体把握研究背景与现状基础上,阐明研究意义与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揭示学案导学模式的内涵及其所运用的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理论基础;同时以对常德市部分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对常德市各县区教师的访谈、以及对照班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现状研究。从所获数据中分析发现学案导学模式在推行过程中的认可度较高,对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学生成绩上有较明显成效。研究显示,虽然认可度较高但在实际运用中程度却不深,大部分学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并没有节节课都用导学案,只在规定课中使用。主要是由于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导”与“重学”的极端化现象;以及统一模式阻碍师生个性发展等问题。对此,本文从平衡“导”与“学”;互动“教案”与“导学案”;促进人人参与几个角度进行提升导学案运用效果的建议研究。最后总结归纳,反思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