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赤潮的频繁发生,严重危害沿海地区渔业的生产,给经济和人类的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赤潮的防治和治理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化学方法虽然简便、快速,但是化学除藻剂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毒性,容易给海洋环境带来新的污染。最近几年,国内的研究人员从淡水水华易发区和多发区分离培养出了几株溶藻细菌,使微生物治理赤潮的方法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这些细菌大多是从淡水中分离的,淡水细菌与海洋细菌的性质相差很大,淡水细菌如果要作用于海洋赤潮藻必须先要经过盐度驯化,这一过程不但烦琐而且经过驯化的细菌很可能在性质上发生变化,很难对海洋赤潮藻产生作用,而直接从海洋中分离培养出能抑制赤潮藻生长的细菌,国内则鲜见报道。且过去的研究都是集中于溶藻细菌对单细胞藻类的作用,对聚集性细胞藻类的研究则不多见,而单细胞赤潮藻与聚集性赤潮藻之间的性质差异是很大的。 由于海水盐度较高,细菌的种类相对较少,内河入海口不但细菌种类丰富而且具有广盐的性质,既能适应淡水又能适应海水的环境,因此,本论文从位于珠江入海口亦是赤潮多发区的珠海香洲码头采集水样。从中分离培养出多株细菌,通过开展藻菌关系实验,发现其中的2株细菌H株和B株具有溶藻效应,先后对它们进行了革兰氏染色鉴定、形态观察,以及原子力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的测定。观察及测定结果表明H、B细菌均为杆菌,革兰氏染色(Gram)呈阳性,均不能自发荧光,为异养细菌。溶藻细菌H株菌落呈黄色,圆形,光滑且边缘完整;溶藻细菌B株菌落呈乳白色,圆形,半透明状,生长后期略变灰白色,光滑且边缘完整。两株细菌的流式细胞仪的荧光特征有较大的差异,B细菌的体积明显大于H细菌,而且前者的细胞活性也较大。 本论文研究了单细胞的赤潮藻东海原甲藻及聚集性细胞赤潮藻球形棕囊藻(汕头株)作为溶藻对象,研究了溶藻细菌H株、B株对两种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一定浓度下两株细菌均能有效的抑制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汕头株)的生长。 对两种溶藻细菌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不同盐度条件下H、B细菌对汕头株棕囊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溶藻细菌B比溶藻细菌H的生命力旺盛,细菌增长的数量较快,且生长期较长。B细菌的迟缓期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