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更是促使学校建设课程文化最终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选择兰州市A小学为个案,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审视该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状况。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目的和意义、价值取向和课程开发的主体,建构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状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学校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的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校本教研,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让每个学校都进行课程文化建设,实行校本管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最终促进学生全面、自由、个性的发展。在A小学,有自上而下的《生命·生活·社会》校本课程资源包开发活动和自下而上的《书香校园——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开发实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这两类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着校本课程开发权力和权利的失衡,具体表现为教育权力的无限扩张和教育权力对教育权利的僭越。其次,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教学评价机制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存在将校本课程开发“学科化”的倾向,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实施并列,以致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师额外的工作负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把A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个“文本”,从权力——权利的关系和知识学分析的视角对该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校本课程开发中教育权力的失范和教育权力与教育权利的分化是导致校本课程开发权力与权利失衡的原因;长期以来工业化的知识观对学校课程的规训导致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与学校教学评价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秩序重建的建议: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中权力与权利协调统一的策略应该是构建教育的秩序自由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校本课程开发的民主原则,为此,就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上来说,真正具有课程改革意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是自下而上“草根式”的课程的校本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