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也在蓬勃发展。本研究通过前期调研发现,高中生参与信息活动比较频繁,虽然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但其水平亟待提高。信息技术课程中包含“信息安全”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占比较少,如果仅以理论课的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能达到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目的。为使高中生在日常信息活动中的信息安全意识能有较大提高,规避信息安全问题具备应有的信息素养,本研究尝试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把信息安全意识教育渗入常规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阐述研究背景、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思路;包括对核心概念的阐述、界定,并将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目标划分为“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技能”、“道德伦理和法律意识”、“理性意识”四个维度,“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学科思维层”三个层次。第二部分包括调查问卷和访谈,以了解教学对象的特征,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对问卷和访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论述研究的可行性,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在前面的基础上,根据教材与课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施行动研究。首先,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实践,主要尝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信息安全教育的内容。通过教学反思发现在情境的创设上存在不足,因此,第二轮行动研究方案,对此提出了改进,第二次行动研究主要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增加学生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提高其信息安全的认识,掌握信息安全知识与技术,达到教学目的。第三轮行动研究的改进体现在重视学生思维,强调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与归纳,提高其达到自觉与自律,使得信息安全的观念得到内化,形成正确的信息安全观;对行动研究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维度为参照,设计了教学效果问卷,随机选取在没有显著差异的普通高中同学段的学生作为对照与参与教学的班级学生作为样本,分析教学效果;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本学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作为后续研究的依据。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分析成果与局限,并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的结论有:第一,依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以提高学生信息安全意识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在原有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使信息安全教育系统化、常态化。研究表明,信息安全意识培养渗透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信息安全意识,增长信息安全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技能,内化信息法律和伦理素养,提高理性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第二,经过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发现采用合作学习、实验法、竞赛活动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提供符合学生认知现状和心理状态的支撑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信息科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与工作原理,自发关注信息科技对信息社会的影响,改变原有的理解偏差,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尝试对日常信息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教学效果良好。第三,经过行动研究不断改进的教学设计方案,能够有效促进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但仍需要对其教育内容不断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