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老年人群股骨颈骨折分别采用内固定、半髋关节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费用,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同时也为髋部骨折的三级预防和社区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杭州手术治疗的178例65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他们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中相关指标,并对他们进行术后随访研究。随访方式主要包括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及家访,随访时间平均30个月(12个月-45个月),随访目的为查看患者术后的疗效,随访内容包括髋关节功能、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疼痛缓解、并发症发生率等,最后计算内固定组,半髋置换组及全髋置换组的初次住院费用及再次住院所需总费用。通过术中情况、术后随访、住院费用等方面的比较,评价内固定、半髋置换、全髋置换的优劣。采用SPSS19.0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术中情况评定指标:内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42±10.9)min,半髋关节置换组(68Q12.4)min,全髋关节置换组(96±17.2)min,且三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固定组平均术中出血量(85±19.4)ml,半髋关节置换组(172±21.6)ml,全髋关节置换组(240±32.7)ml,且三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术后疗效评定情况:内固定组平均Harris评分(81.6±9.2)分,半髋关节置换组(84.3±11.6)分,全髋关节置换组(90.2±7.7)分,全髋关节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但全髋关节置换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及半髋关节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5;P=0.217)。内固定组平均SF-12评分(82.3±19.4)分,半髋关节置换组(86.2±21.6)分,全髋关节置换组(97.5±32.7)分,全髋关节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及半髋关节置换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8),但半髋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25)。内固定组平均疼痛缓解的VAS评分(3.3±1.2)分,半髋关节置换组(2.4±1.6)分,全髋关节置换组.(1.8±0.9)分,全髋关节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及半髋关节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37),但全髋关节置换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2)。内固定组、半髋关节置换组及全髋关节置换组主要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2%、12.8%及9.1%,内固定组主要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及全髋关节置换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但半髋关节置换组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5)。内固定组、半髋关节置换组及全髋关节置换组再手术率分别为26.4%、8.9%及9:0%,内固定组再手术率高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但全髋置换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再手术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54)。(3)手术费用评定指标:平均初次住院费用,内固定组(21356.2±1120.3)元,半髋关节置换组(38750.6±1524.2)元,全髋关节置换组(49122.5±2721.6)元,且三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次手术所需住院总费用,内固定组(43298.2±4480.2)元,半髋关节置换组(57423.6±3767.4)元,全髋关节置换组(72140.5±6329.3)元,且三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包括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等方法。采用内固定治疗65岁老年人群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较小,但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疼痛缓解VAS评分看,内固定治疗的疗效不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且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和再次手术的风险;人工髋关节置换疗效虽较为理想,但也存在手术创伤大及治疗费用偏高的缺点。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生理年龄,伤前身体状况,依从性及预期寿命等诸多因素。对于基础疾病较多,以致无法耐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人可行内固定,虽然内固定手术无法使患者在短期内下地,但内固定手术能缓解患者的疼痛,解决患者床上翻身问题;对于能耐受关节置换手术,但生理年龄相对年老,日常活动能力差、需他人照料,有认知障碍,预期寿命较短老年人,我们建议行半髋关节置换;对于生理年龄相对年轻,日常活动能力强、独立生活,依从性好,预期寿命超过10年的老年人,可以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