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以重庆市A小学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m6839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以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优质化及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改革下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因为只有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并将学校课程建设植根于学校文化上,使学校文化真正落实到学校课程中,才不至使得学校文化浅表化、口号化,也才能不断推动学校优质化、现代化发展。但是现实教育实践中又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学校文化认识不透彻,对学校课程建设理解不清晰,对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关系把握不全面,对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过程模糊不清等等。  本研究首先针对本研究意义下的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建设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找到了本文的研究空间,并从概念入手,对学校文化、学校课程概念进一步厘清;然后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的关系做了辩证分析,针对学校文化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推动作用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归纳出了学校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最后选取重庆市A小学作为案例并深入分析,还原了学校课程建设路径,分析了保障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工程推进的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障碍,并尝试提出了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式。  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建设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对象和进程。  第二部分:研究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初步查阅及分析,依据本研究意义下的学校文化及学校课程概念,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深层分析整理,找到了本文研究空间。然后,对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及学校课程建设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界定。  第三部分: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理论分析。对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学校文化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推动作用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从理论层面归纳了学校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第四部分: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实证分析。选取重庆市A小学作为案例,对该校已形成的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建设文件及建设成果进行深入分析,还原了重庆市A小学进行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第五部分:对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结论。结合案例,分析了保障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工程推进的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障碍,并尝试提出了基于学校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式。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可以说是新课改推行的重要阵地之一,那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此问题展开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育;新课改理念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新课改理念。如今,我国的新课改正在不断地推行着,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采
“如果要按现在的说法,我父母就是典型的‘工作狂’,孩子生下来就不管了,能活就活。”在胡德华的记忆中,父母为他选择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标准,只是一条——全托,能住校。    与中南海仅一墙之隔的西华门,住着许多中共领导人。推开一扇绿色的大铁门,在警卫员的带领下,沿着高高的围墙没走多远,就到了胡家。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京老四合院。胡耀邦逝世后,小儿子胡德华一家便陪伴母亲居住在此。会客厅保持着十几年前的
期刊
内地西藏班(校)是党和国家为促进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西藏地区的教育发展采取的一项优惠政策,借助内地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西藏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了
本研究主要通过录像观察法和文献资料法对男子优秀网球选手在三种类型场地(硬地场地、红土场地、草地场地)网球发球效果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对象是以2012~2013年两年度的四大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