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库的形成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也同时发生演变。数据可视化的应用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突破二维平面的表现束缚,转而向人机交互和动态更新的多维空间形态实现,由原来以主观推导的预测式城市规划转向量化分析的协同式城市规划。目前,国内外大量的城市规划从业者、计算科学家、统计学家、社会学家通过多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数据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成果,但关于数据和空间形态之间的关联性及其表达方式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将借助于国内外机构的部分研究成果实例,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进行分析并进行数据探索。研究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目前学科发展和城市管理实践的介绍,明确了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独创新颖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关系并从多种学科领域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地理信息技术数据、互联网社交数据、政府统计数据等、数据的基本应用方法),通过梳理计算机科学,城乡规划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确立了数据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理论基础,探寻出大数据技术与传统方式的区别和互补方式。第三部通过前三部分总结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实例应用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多重尺度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特点及其有别于传统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表达模式的优势。第四部分通过实例研究,将数据和地理空间结合,采用GeoFlow软件将北京市的统计年鉴部分数据叠加在城市空间层面加以研究分析,总结出区域经济、人口、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和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第五部分通过对大数据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批判思考与建议展望,从大数据的本质和大数据的局限性展开讨论并提出应当进一步开放数据源并引导公众参与大数据互动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数据技术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成因、途径和结果的影响,利用数据量化分析的技术手段的直观、科学、准确的特点,结合相关共享数据进行案例研究进而研究大数据作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机制。信息数据作用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以人为本”的网络聚合空间,个体的空间行为经过广泛的关联作用后在城市物质空间层面形成了全新的多重聚合形态。以信息数据为参考依据,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同时数据的可视化也为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提供了多维度的空间表达,过去传统研究方式下被忽略的空间形态特征得以呈现,活化的数据使城市公共空间变得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