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全球每年新发HIV感染人数和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持续下降,而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总人数尤其在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中不断上升。青年学生处于性活跃期,其防艾能力较弱。据此,本课题以南京高校大学生HIV感染者MSM为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探索了高校男生性取向自我认同的后天影响因素,分析比较了HIV感染者学生和非感染者学生的艾滋病核心知识的知晓率情况和性行为特征,为制定控制HIV/AIDS在高校男生中快速蔓延的措施供依据。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招募2015年-2019年在南京地区新诊断HIV感染的201名高校男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其人口学资料、性行为情况、防艾意识、性教育状况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状况;在南京市两所高校随机抽取794名男大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及性取向自我认同信息。2.金赛量表:使用美国性学专家阿尔弗雷德·金赛博士在1948年制定的金赛量表,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分类方法,将来自试点高校的794名男大学生划分为异性恋(非性少数群体)和非异性恋(性少数群体)。金赛量表得分为0表示为异性恋,其余为非异性恋。3.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 3.1软件,双人双机录入数据。使用Excel 15.30软件构建原始数据库,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的述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定性资料或等级资料的述使用百分比(%)表示。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定性或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使用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通过单因素和逐步回归分析,探索高校男生性取向后天成因。主要研究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201名HIV感染者MSM学生中,97.4%自我认同为非异性恋,且其中有95.5%(192/201)的人通过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HIV。感染者MSM中专业为工学、艺术学和经济学的学生占绝大多数(72.7%),大二及以下年级的感染者占总体的49.4%。就检出途径而言,26.8%的学生选择在高危性行为后检测。2.单因素分析显示幼时父母婚姻状况,主要抚养亲属,单性环境成长经历,幼时被当成女孩抚养,遭遇性骚扰、性侵犯、性虐待,遭遇异性虐待,恋爱遭遇严重挫折,父母性教育和成长过程中被同性排斥会影响高校男生性取向的形成(P<0.1)。多因素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幼时被当成女孩抚养、遭遇异性虐待、父母性教育、单性环境成长经历和遭遇性骚扰为非异性性取向形成的后天影响因素。3.201例高校HIV感染者MSM人群新“国八条”知晓率为81.5%,喜欢同性为16.4±2.9(6~24)岁,初次性生活年龄为18.9±2.1(10~25)岁;HIV感染者学生MSM人群发生初次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频率仅为56.7%,且相比较非感染者学生人群,具有固定性伴和偶然性伴的的比例更高(χ2=445.565,P<0.001)和(χ2=484.041,P<0.001)。研究结论:1.青年学生MSM人群HIV-1感染呈现低龄化趋势,防艾教育的开展应注重早期性、及时性和全程性。大学期间的艾滋病预防与健康教育应尽快展开,使高校MSM学生了解我国高校艾滋病疫情、性角色相关知识、HIV感染风险现状、自愿咨询检测(VCT)知识,高该人群风险意识,高VCT利用率,减少高危性行为。2.幼时遭遇性骚扰和异性虐待的经历等后天因素会影响高校男生性取向的形成。家长应为儿童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旦儿童遭遇生活负性事件,父母和学校应及时供心理辅导,降低后天环境对性取向形成的负面影响。3.高校学生对于中国高校艾滋病疫情了解不全面,仅对部分知识掌握度高。高校MSM艾滋相关“知-信-行”现状并不乐观,扎实开展高校防艾宣传工作,普及防艾知识,增强学生的防艾意识,并切实高安全套使用率仍然是目前高校防艾工作的中心。手机APP以其良好的便捷性和交互性目前已成为学生MSM群体联络性伴的主要工具,应充分发挥其在艾滋病防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