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泡上皮细胞的凋亡是肺纤维化形成的早期阶段,也是启动因素,导致上皮细胞凋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Fas/FasL诱导的凋亡途径是目前研究的比较认同的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大鼠静脉注入抗Fas抗体诱导肺纤维化的形成建立新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更接近发病机制动物模型。第二部分DcR3可以拮抗Fas/FasL凋亡信号途径,因此本研究通过在此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体内注射DcR3,研究DcR3在抗Fas抗体诱导的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观察DcR3抗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控制或减轻肺纤维化的作用,为研究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实验第一部分首先将大鼠分组,根据其尾静脉注入试剂不同将各组分为盐水组,IgG抗体组和抗Fas抗体组,而抗Fas抗体组又根据其尾静脉注入浓度不同分为10ug/ml、5ug/ml和1ug/ml浓度组,成功的建立了肺纤维化模型。试验第二部分,在早期给予肺纤维化模型抗Fas抗体组(1ug/ml浓度组)大鼠的尾静脉注射DcR3浓度为1ug/ml(前期基础实验确定的量),进行干预,并与抗Fas抗体的肺纤维化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两个试验部分的大鼠分别给予肺组织病理切片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肺纤维化形成及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按Szapiel等报道的病理学检查方法评价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通过病理观察不同阶段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的变化;通过ELISA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肺纤维化程度;同时观察各实验组各时间点TNF-α、TGF-β表达量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s、FasL及Caspase3等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通过第一部分实验我们得出:①病理变化结果:盐水对照组: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结构可见,肺泡腔内无渗出。Masson染色未见绿色胶原沉积。仓鼠IgG抗体对照组:同上一组无明显差异。抗Fas抗体1ug/ml浓度组:随着时间延长至28天时,病变以灶性分布为主,病灶处肺组织充血、轻度水肿,炎性细胞减少,肺泡结构破坏,肺泡壁显著增厚,肺泡腔减小,成纤维细胞增多,肺间质纤维化瘢痕形成,偶见毛细血管腔闭塞;Masson染色可见肺泡间隔内有大量绿色胶原沉积。抗Fas抗体5ug/ml和10ug/ml浓度组:在炎症的早期阶段与抗Fas抗体1ug/ml浓度组病理改变相似; Masson染色未见绿色胶原沉积。28天时可见大鼠肺组织结构清晰,各观察点均未出现明显改变,Masson染色偶见绿色胶原出现。②肺泡炎程度比较:盐水及IgG抗体对照组肺泡炎的程度在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变化;抗Fas抗体1ug/ml浓度组:随着时间延长,由典型的肺泡炎演变为肺泡炎和肺纤维化并存,此后炎症逐渐减轻,各时间点炎症程度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Fas抗体5ug/ml浓度组及10ug/ml浓度组肺泡炎的程度与1ug/ml组无明显差异,但无纤维化形成,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肺纤维化程度比较:盐水及IgG抗体对照组肺纤维化程度在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变化;抗Fas抗体1ug/ml浓度组肺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Fas抗体5ug/ml浓度组及10ug/ml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时间点肺纤维化程度低于抗Fas抗体1ug/ml浓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盐水及IgG抗体对照组有微量羟脯氨酸表达,各时间点含量无明显变化;抗Fas抗体1ug/ml浓度组羟脯氨酸含量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28天时达到高峰,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Fas抗体5ug/ml浓度组及10ug/ml浓度组羟脯氨酸含量各时间点低于抗Fas抗体1ug/ml浓度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⑤盐水及IgG抗体对照组各个时间点TNF-α仅有微量表达,抗Fas抗体组TNF-α、TGF-β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且TNF-α在第7天时表达最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GF-β的表达在整个阶段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⑥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检测Fas、FasL及caspase3含量,结果显示盐水及IgG抗体对照组Fas、FasL及caspase3有少量表达,抗Fas抗体各个浓度组Fas、FasL及caspase3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个浓度组三者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⑦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抗Fas抗体各浓度组凋亡细胞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为前期试验中,我们已经用抗Fas抗体1ug/ml的浓度建立了肺纤维化模型,所以我们在第二部分提到的抗Fas抗体均为1ug/ml。第二部分实验我们得出:①病理结果显示:抗Fas抗体组:28天时病变以灶性分布为主,病灶处肺组织充血、轻度水肿,炎性细胞减少,肺泡结构破坏,肺泡壁显著增厚,肺泡腔减小,成纤维细胞增多,肺间质纤维化瘢痕形成,偶见毛细血管腔闭塞;Masson染色可见肺泡间隔内有大量绿色胶原沉积。各时间点炎症程度均高于DcR3组,但与DcR3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肺泡炎程度比较:抗Fas抗体组:3天时轻度肺泡炎症,7天时出现典型的肺泡炎症,14天时肺泡炎和肺纤维化并存,此后炎症逐渐减轻,各时间点炎症程度高于DcR3组,但与DcR3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肺纤维化程度比较,抗Fas抗体组肺纤维化程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各时间点与DcR3干预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cR3干预组肺纤维化程度轻于抗Fas抗体组。④抗Fas抗体组羟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28天时达到高峰;DcR3干预组有大量羟脯氨酸表达,各时间点与抗Fas抗体组比有减少趋势。⑤DcR3组TNF-α、TGF-β的表达与抗Fas抗体组比较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⑥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s、FasL及caspase3表达情况显示:DcR3干预组Fas、FasL及caspase3表达量低于抗Fas抗体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TUNEL法结果显示DcR3干预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抗Fas抗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我们成功的通过Fas/FasL诱导的凋亡途径给大鼠尾静脉注入抗Fas抗体建立了大鼠肺纤维化模型,②TNF-α是一个早期的炎症因子,TGF-β在整体病变过程都发生作用,DcR3的干预能够全程抑制这两种炎症因子的产生。③DcR3可能有效的通过抑制Fas/FasL介导信号传导通路导致肺泡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肺纤维化的发展过程,进一步证明Fas/FasL是肺纤维化形成的传导途径,且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