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缅甸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中缅两国友谊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汉人进入今缅甸地域经商;在元代,缅甸最早的华人社会已经形成;至明清,缅甸华人社会臻于成熟,出现了“大明街”、“唐人街”等著名的华人社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约有100万华人居住在缅甸全国的各个地区,成为缅甸国内的一个重要族群。缅甸华人因此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其中许多研究都涉及缅甸华人社会的内部关系这一问题。关于缅甸华人社会的内部关系,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诸多学者认为缅甸华人社会高度整合,紧密团结;而另一些学者认为缅甸华人社会高度分化,矛盾重重。这两种不同观点留下的问题,正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本研究运用人类学的方法,集中关注缅甸华人社会中的一个个案——曼德勒华人社会,试图通过对一个社区的深入调查来透视缅甸华人内部关系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发现,通过对曼德勒华文教育的考察可以管窥曼德勒华人社会的内部关系这一问题。曼德勒的华文教育不仅是汉语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平台,还是曼德勒华人加强社会整合的黏合剂。他们在华文教育的舞台上通过母语教学的方式、对校园语言生活的规训、举行与华文教育相关的节庆与仪式以及借助外部力量等手段来加强社会的整合,促使曼德勒华文教育成为曼德勒华人构建熟人社会——“华人圈”的重要工具。但与此同时,在曼德勒华人内部的相互交往中,在处理曼德勒华人内部的关系时,曼德勒华文教育又成为一种分化的因素。首先,这种分化表现为地缘分化,虽然同为华人,但曼德勒华文教育中还是彰显着不同的祖籍地认同(主要是云南与福建);第二,这种分化还表现为政治认同的差异,一部分华人通过华文教育塑造着“亲台湾”的政治认同,另一部分华人则努力在华文教育中加强“亲大陆”的认同;第三,曼德勒华文教育中也上演着经济利益争夺战。本研究试图证明,华文教育中所体现的曼德勒华人社会这种既整合又分化的内部关系都是一种能动性的实践,曼德勒华人以此来对抗对自身不利的外部环境。在缅甸,华人作为“下等公民”,无法享有完整的公民权利,处于社会与政治的边缘。一方面,曼德勒华人通过在华文教育中的能动性实践加强内部整合,用一种一致对外的团结方式来维护边缘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曼德勒华人通过华文教育促进群体内部的分化,以此作为一种无权者争夺权力的政治实践。最终,本文提出“紧箍咒效应”这一全新的概念,指出曼德勒华人在华文教育中进行的能动性实践并没有致使其外部结构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变迁,而是导致了自身地位的进一步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