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IV)对网格絮凝池流场进行了测量,获得了网格板在不同竖井高度、不同(随机、特征)截面,不同过水流量条件下网格板后流场形态信息。基于PIV测量获得的流场信息,利用tecplot和Origin等软件,分析了网格絮凝池流场在高度、流量、截面差异等因素下带来的流场形态特征变化以及不同点;再结合大涡PIV方法计算分析了流场中湍动能和湍动能耗散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旋涡强度法(λci)对流场中的涡旋进行了识别。探索不同几何条件因素对流场中各向速度、湍动能、湍动能耗散、涡形态等的影响情况,以进一步探讨网格涡形成机制,为合理有效地进行后续的网格涡絮凝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具体的实验测量和计算分析最终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竖井不同高度的网格板后随机流场中,顺着水流方向,流场的混乱度都是逐渐变得稳定,尤其是在第三层网格板后的流场特别稳定;在网格板的网孔中心、网孔边缘和格挡中心的网格板后特征截面流场中,网孔中心的流场中能够形成强劲的射流迹象,且流场较稳定,而在网孔边缘的流场中射流迹象有所减弱,在格挡中心的流场中已经彻底没有了射流迹象,而且流场也变得很混乱;(2)在竖井不同高度处的网格板后随机流场中,第一层网格板和第二层网格板后的流场速度波动幅度较大,顺着水流方向往下,流场的速度逐渐趋于稳定,在网格板后20mm内主要以纵向速度波动为主,而在网格板后20~30mm内主要以横向速度的波动为主;在网格板横向的三个特征截面流场中,网孔中心和网孔边缘位置主要以纵向速度的波动为主,但是在格挡中心位置处,又主要以横向速度的波动为主;(3)在竖井不同高度处的网格板后随机流场中,从第一层网格板到第四层网格,流场中湍动能和湍动能耗散率随着水流方向是在逐渐减小,在每层网格板后30mm的范围内波动的幅度较大;在网格板横向三个特征截面处的网格板后流场中,网孔中心和网孔边缘处的位置产生的湍动能和湍动能耗散率要比格挡中心产生的大;(4)在网格絮凝池竖井中顺着水流方向往下,网格板后随机流场中产生的涡旋分布逐渐变得均匀,流量的变大会使得流场中涡旋的分布变得分散,在每一层网格板后的流场中涡旋的产生数量与流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几乎是一致的,都是随着流量的变大在逐渐增多,但是涡旋的平均半径却是在逐渐减小;在网格板的横向三个特征截面处的网格板后流场中,涡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射流的两边和射流结束的流场中,而且网孔中心和网孔边缘处的流场中产生的涡旋是最多的,涡旋的平均半径也是最大的,所以在网格絮凝池流场中,主要是由网格板的网孔中心和网孔边缘产生涡旋进而引起流场的波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