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众传媒--以佛山报业为例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本进程和重要标志,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报业的生成、发展以及当前发生的变革,正是以走向城市化、现代化的中国为框架展开的。在报纸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背景,而是以无处不在的方式渗透在报纸的各个方面;报纸也不仅仅是城市化、现代化的镜像,它参与了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双方彼此嵌入,互相促动。本论文希望通过对佛山的报纸和城市化的分析,来把握社会发展和媒介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把握新闻信息与社会现实之间所构成的多层次复合关系,多角度地反映传媒的社会价值。
  大众传媒从诞生到发展,一直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并对城市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而城市化为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提供了广泛的信息需求和受众需求,大众传媒在都市这个空间里获得了存在的可能和发展的动力,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是大众传媒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城市化的进程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是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体制的更新,社会利益的重组与价值观念的擅变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动的都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大众媒介系统完成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而得到转型,传媒转型是传媒对都市社会转型和传媒社会环境因子的全面适应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转型成为报纸的基本生存状态,报纸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发展,体现出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趋势,进而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
  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分化的过程,随着社会分化、文化分化的加剧,在我们的媒体中普遍出现了传播分化、传播失衡的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整合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趋势,时代对报纸提出新的角色与功能,报纸要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的工具,成为促进社会冲突与问题的解决,帮助社会实现调解和跨阶层沟通的整合工具,报纸的这一转型也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城市社会转型时期,观念和文化层面面临着多重复杂的矛盾冲突,渗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挑战和冲击,而构建良性的城市文化,即建立在多元的文化生态、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道德水准、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基础上的城市风貌,成为顺利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保证。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传媒必须积极参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建构,在满足市民文化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提升城市文化,构建多层面的城市文化传播体系。
其他文献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老子》五千言的著作的产生,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宝库。《老子》是关于哲学、治国、处世、修身等方面的理论著作,他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统治者与民众乃至强与弱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办法。其中《老子》中所反映的政治思想是老子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在我国古代传统行政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他的无为而治、民本、和谐的思想对中国行政管理影
学位
本文对实地调查获取的大量语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分析的角度着眼于“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和语用),并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将运城方言介词分为前置词、后置词以及框式介词。本文先对运城方言的介词系统进行全面描写与分析,并绘制出各类介词在运城内部的分布地图,总结运城方言各类介词的类型特征。然后重点探究有运城特色的几类介词,力求展现全运城介词的风貌。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先介绍了运城地理位置、行政区
学位
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的创作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作品形式变得新颖独特,大胆无拘;与此同时,文坛态势也在不断悄悄发生改变,呈现新的动态和景观,文坛以更宽广的视野,敞开胸襟,吸纳新的群体。其中最耀眼的是80后群体的崛起,以及他们自成一体的青春书写。80后的青春书写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80后女作家在新世纪初期相继登上文坛,她们的青春书写独具特色,成为文坛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即以80后女作家的
学位
科幻小说肇始于西方,它在晚清时期以译作的身份进入并扎根中国,在这一时期内,结出了丰富的果实。然而,中国的科幻小说为何发生于晚清,它有何创作特征,此时期的作品怎样影响了此后的科幻小说创作,又为何在五四时期匆匆谢幕,本文希望能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回答,以探究科幻小说在中国发生时的面目。  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紧扣科幻小说的定义,在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以及晚清科幻小说的研究综述。第一章晚
学位
纪大伟是台湾酷儿写作潮流中的代表作家,其独特的“酷儿科幻文学”通过将身份议题与幻想文体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另类的身份写作方式。在纪大伟的笔下,身份议题不单单是主体有关主体性的自我建构,或他者对于他者性的内在体察,它同时还是一种限制性的话语,迫使个体只能在既定的框架中寻求身份认同。就此而言,纪大伟认为,本质主义的身份认同既是对个体差异性的忽视,也从根本上阻碍了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想突破身份认同
学位
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70后代表作家,石一枫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转变,由个人经验化的青春絮语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切,深刻地呈现了当今社会种种现实困境和精神疑难,这种转变尤其鲜明地体现在了其对都市青年形象的塑造上。论文第一章主要探讨石一枫早期青春絮语式怀旧写作的特点,这批作品基本是关于80后一代青年的青春成长故事,讲述“都市新顽主”式的青年主人公游离于都市的爱情理想、精神迷途上的自我寻找以及生活与精
学位
王筠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他研治《说文》三十年,不泥古人,独辟蹊径,成就突出。王筠在《说文》方面着述繁多,以《说文释例》最为着名,是其研治《说文》的精华之作。《说文释例》其中一项重大成就是利用大量金石材料研究字形结构和字形演变,为传统的“说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即着眼于《说文释例》(下文或省称《释例》)所引金文和石刻文字,探究古文字材料来源,并对《释例》引金石文字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深
作为瘟疫书写的代表之作,丹尼尔·笛福的《瘟疫年纪事》与加缪的《鼠疫》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看,文本具有历史性的特征,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对文本建构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瘟疫年纪事》成书于1722年,时值法国马赛发生瘟疫之后两年。《鼠疫》出版于1947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奥兰城的禁闭状态是对孤岛法国的移置处理。加缪在《鼠疫》的篇首直接引用笛福瘟疫书写的句子,这体现出两部作品
学位
威廉·格纳齐诺的小说致力于描写作为观察主体的主人公的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突显了主体的“觉知性”,在文本上则体现为意识流的“破碎性”。作者指出娱乐文化在无形中扼杀着现代人的主体性,无处不在的广告使人过度沉迷于物质消费,图像化的电视则使人渐渐丧失理性。作者着重描写了快餐店、办公室、咖啡馆等城市空间,表现出在拥挤憋闷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处于“目光失联”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以利益为纽带,人际关系淡漠,因而现
学位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人类改造社会的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舆论监督法治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传媒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传媒的方略,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将舆论监督法治研究纳入政治文明视野,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舆论监督法治及其规范化的舆论监督活动调节社会主义的政治关系,规范与传媒相关的政府机关的行为,最终推
学位